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灵府(靈府)líng fǔ
(1).指心。《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灵府。” 成玄英 疏:“灵府者,精神之宅,所谓心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圣人託其神於灵府而归於万物之初。” 唐 元稹 《去杭州》诗:“与君言语见君性,灵府坦荡消尘烦。”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降及种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
(2).上古神话中 苍帝 之庙。《史记·五帝本纪》“正月上日, 舜 受终於 文祖 。” 司马贞 索隐引《尚书帝命验》:“五府,五帝之庙。 苍 曰 灵府 , 赤 曰 文祖 。”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注曰:“ 灵府 者, 苍帝灵威仰 之府,名曰 灵府 。”
(3).指神灵仙道的住所。《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既捨伊腯,致精灵府。”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盖闻天有神宫,地云灵府。” 唐 裴铏 《传奇·封陟》:“仙山灵府,任意追游。”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我有一个希望,戴着诗意的花圈,美丽又庄朴,在灵府的首座。”
(4).住宅的美称。 宋 陆游 《寄邓公寿》诗:“高标瑶树与琼林,灵府清寒出苦吟。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 清 金农 《秋雨小止杂书遣怀简陈学士》诗之三:“縹緲 王屋 西,昨秋踵灵府。” ——《漢語大詞典》
(2).上古神话中 苍帝 之庙。《史记·五帝本纪》“正月上日, 舜 受终於 文祖 。” 司马贞 索隐引《尚书帝命验》:“五府,五帝之庙。 苍 曰 灵府 , 赤 曰 文祖 。”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注曰:“ 灵府 者, 苍帝灵威仰 之府,名曰 灵府 。”
(3).指神灵仙道的住所。《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既捨伊腯,致精灵府。”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盖闻天有神宫,地云灵府。” 唐 裴铏 《传奇·封陟》:“仙山灵府,任意追游。”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我有一个希望,戴着诗意的花圈,美丽又庄朴,在灵府的首座。”
(4).住宅的美称。 宋 陆游 《寄邓公寿》诗:“高标瑶树与琼林,灵府清寒出苦吟。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 清 金农 《秋雨小止杂书遣怀简陈学士》诗之三:“縹緲 王屋 西,昨秋踵灵府。”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摇 ( 搖 ) yáo
摇 [ yáo ]
- 摆动:~曳。~晃。~荡。~篮。动~。~摆。~头摆尾。~~欲坠。扶~直上。
- 往上升:风举云~。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名-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 姓。如汉代有神曜。
-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泰定 tài dìng
(1).安定;镇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新唐书·王重荣传》:“ 珙 任威虐,杀人断首置前,而颜色泰定。”
(2).指太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明帝 、 章帝 继 光武 而臻泰定。” ——《漢語大詞典》
(2).指太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明帝 、 章帝 继 光武 而臻泰定。” ——《漢語大詞典》
病根 bìng gēn
(1).疾病的根源。《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有疾者诣 佗 求疗。 佗 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 唐 白居易 《病气》诗:“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宋 陆游 《仲秋书事》诗之七:“灵府不摇神态定,病根已去脉和平。”《水浒传》第九八回:“小弟诊治 张清 脉息,知道是七情所感,被小弟再三盘问, 张将军 方肯説出病根。”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正如久病之后,勉强得一点生机,元气亏耗,病根还没全去。”
(2).比喻引起失败或灾祸的根本原因。 宋 张载 《学大原下》:“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於狥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 吴安持 ﹞四次妄造事端,动摇朝听,若令依旧供职,病根不去, 河 朔被害无已。”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今之病根,即在昌言兴西北水利可减东南漕赋二语。” 邹韬奋 《能与为》:“还有一个大病根,便是畏难。”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引起失败或灾祸的根本原因。 宋 张载 《学大原下》:“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於狥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 吴安持 ﹞四次妄造事端,动摇朝听,若令依旧供职,病根不去, 河 朔被害无已。”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今之病根,即在昌言兴西北水利可减东南漕赋二语。” 邹韬奋 《能与为》:“还有一个大病根,便是畏难。” ——《漢語大詞典》
已去 yǐ qù
表示从现在起到将来的时间。“已”同“以”。可译成“以后”例如:从此已去。——唐·李朝威《柳毅传》 ——《漢語大詞典》
脉 ( 脈 ) mài/mò《國語辭典》
- 「脈 」的異體字。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