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名-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 量詞:➊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 姓。如明代有本高。
-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广大(廣大)guǎng dà
(1).指面积、空间宽广、宽阔。《礼记·曲礼上》:“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楚辞·招魂》:“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史记·大宛列传》:“见 汉 之广大,倾骇之。” 宋 秦观 《醉乡好》词:“醉乡广大人间小。” 巴金 《家》十五:“然而在这个公馆的围墙外面,在广大的世界中又怎样呢?”
(2).宽广高大。《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宋 司马光 《乞罢将官状》:“各修筑所治之城,州城稍高,县城次之,不必广大。”
(3).扩张;扩大;扩充。 汉 晁错 《守边劝农疏》:“其起兵而攻胡 粤 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所以远授 西海 者,盖欲广大将军之国耳。”《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九六年重阳洞林寺藏经记》:“其(指佛教)所传法旨,自 东汉 时流入 震旦 ,歷 魏 晋 数朝,以至 隋 唐 ,名公大士,润色敷畅,增衍广大。”
(4).指胸襟开阔,局度宽宏。《礼记·乐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 孔颖达 疏:“广大,谓志意宏大。”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羽》:“故闻其宫声,使人温润而广大;闻其商声,使人方正而好义。” 巴金 《第四病室》:“我感激她的关心,而且更使我感动的是我接触到了她的广大的心。”
(5).指内容博大渊深。《易·繫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尸子》卷下:“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 宋 叶适 《著作佐郎钱君墓志铭》:“稍长,学知古人统绪广大高远,则遂慨然叹曰:‘时文不足为矣!’”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见佛经,则服其广大;见 宋 人语录,又服其平易超脱。”
(6).指声音洪大。《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广大,谓鐘鼓也。”
(7).宽大,宽厚。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伏维执事察其身之疾而从之尽其才,怜其亲之欲而养之尽其性,以完朝廷宽裕广大之政。”
(8).指范围广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9).指人数众多。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以它的内容和技术的杰出,而得到广大的读者。” ——《漢語大詞典》
(2).宽广高大。《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宋 司马光 《乞罢将官状》:“各修筑所治之城,州城稍高,县城次之,不必广大。”
(3).扩张;扩大;扩充。 汉 晁错 《守边劝农疏》:“其起兵而攻胡 粤 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所以远授 西海 者,盖欲广大将军之国耳。”《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九六年重阳洞林寺藏经记》:“其(指佛教)所传法旨,自 东汉 时流入 震旦 ,歷 魏 晋 数朝,以至 隋 唐 ,名公大士,润色敷畅,增衍广大。”
(4).指胸襟开阔,局度宽宏。《礼记·乐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 孔颖达 疏:“广大,谓志意宏大。”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羽》:“故闻其宫声,使人温润而广大;闻其商声,使人方正而好义。” 巴金 《第四病室》:“我感激她的关心,而且更使我感动的是我接触到了她的广大的心。”
(5).指内容博大渊深。《易·繫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尸子》卷下:“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 宋 叶适 《著作佐郎钱君墓志铭》:“稍长,学知古人统绪广大高远,则遂慨然叹曰:‘时文不足为矣!’”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见佛经,则服其广大;见 宋 人语录,又服其平易超脱。”
(6).指声音洪大。《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广大,谓鐘鼓也。”
(7).宽大,宽厚。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伏维执事察其身之疾而从之尽其才,怜其亲之欲而养之尽其性,以完朝廷宽裕广大之政。”
(8).指范围广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9).指人数众多。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以它的内容和技术的杰出,而得到广大的读者。” ——《漢語大詞典》
谈笑(談笑)tán xiào
(1).说笑;又说又笑。《孟子·告子下》:“有人於此, 越 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茅盾 《子夜》十四:“前边大餐间里还是热闹着谈笑和牌声。”
(2).形容态度从容。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宋 陆游 《书事》诗:“北征谈笑取关河,盟府何人策战多。”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态度从容。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宋 陆游 《书事》诗:“北征谈笑取关河,盟府何人策战多。” ——《漢語大詞典》
决 ( 決 ) jué
决 [ jué ]
-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
-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
-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
-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
- 执行死刑:处~。枪~。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藩 fān《國語辭典》
藩 [ fán ]
名- 篱笆。如:「藩篱」。《易经·大壮卦·九三》:「羝羊触藩,不能退。」宋·范成大〈复自姑苏过苑陵至邓步出陆〉诗:「浆家馈食槿为藩,酒市停骖竹庑门。」
- 古代诸侯王的封国、属地。如:「藩国」。《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序》:「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 姓。如汉代有藩向。
- 屏障、保卫。《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