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歎-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 (一)之又音。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動-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事事 shì shì
(1).每事。《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孔 传:“事事,非一事。” 唐 元稹 《赠崔元儒》诗:“些些风景闲犹在,事事颠狂老渐无。”《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有顾虑。”
(2).犹件件,样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 植 以前过,事事復减半。”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宰相礼絶庶官……唯两制以上点茶汤,入脚牀子,寒月有火罏,暑月有扇,谓之事事有;庶官只点茶,谓之事事无。”
(3).治事;做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 参 不事事,来者皆欲有为言。”《明史·郭德成传》:“臣性耽麯蘖,庸闇不能事事。” 陈毅 《示儿女》诗:“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漢語大詞典》
(2).犹件件,样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 植 以前过,事事復减半。”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宰相礼絶庶官……唯两制以上点茶汤,入脚牀子,寒月有火罏,暑月有扇,谓之事事有;庶官只点茶,谓之事事无。”
(3).治事;做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 参 不事事,来者皆欲有为言。”《明史·郭德成传》:“臣性耽麯蘖,庸闇不能事事。” 陈毅 《示儿女》诗:“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漢語大詞典》
无不(無不)wú bù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