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发从道涂白,面为风雪黧。

杨万里宋代〕《明发白沙滩闻布榖有感

提壶劝我饮,杜鹃劝我归。
不如布榖子,劝我勤耘耔。
我少贫且贱,不但无置锥。
笔耒垦纸田,黑水导墨池。
借令字堪煮,识字亦几希。
啼饥如不闻,饥惯自不啼。
骏奔三十年,辛勤竟何为。
发从道涂白,面为风雪黧。
夜来白沙滩,老命轻如丝。
洪涛舞一叶,呼天叫神只。
生全乃偶然,人力初何施。晓闻布榖声,如在故山时。
坐令万感集,初悟半世非。
一险靡不悔,数悔庸何追。
有田不归耕,布榖真吾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道涂风雪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道涂(道塗)dào tú
    见“ 道途 ”。  ——《漢語大詞典》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1.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2.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3.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4.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5.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2.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3.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5.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6.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1.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2. 潔淨的。如:「潔白」。
    3.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4. 率直、誠實。如:「坦白」。
    5.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6. 錯誤的。如:「寫白字」。
    7.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8.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1.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2.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3.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面 ( 麵 ) miàn《國語辭典》

    面 [ miàn ]

    1. 臉部。如:「面貌」、「顏面」、「臉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2. 物體的外表或上部的一層。如:「路面」、「水面」、「地面」、「封面」。
    3. 方向、部位。如:「正面」、「片面」、「全面」、「四面八方」。
    4. 量詞:➊ ​ 計算平面物的單位。如:「一面國旗」、「兩面鏡子」、「三面牆」。➋ ​ 計算見面次數的單位。如:「見過一面」。
    5. 景況、情況。如:「場面」、「局面」、「世面」。
    6. 幾何學上稱線在空間移動而成的形跡,有長、寬度而無厚度。如:「平面」。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見、相見。如:「見面」。《禮記·曲禮上》:「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宋·蘇軾〈與任德翁〉:「年月不面,思企深劇。」
    2. 向著、對著。如:「背山面水」、「面壁思過」。《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 當面。如:「耳提面命」、「面授機宜」。《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风雪(风雪)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唐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 孟郊 商州客舍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唐 刘禹锡 武昌老人说笛歌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唐 崔涂 初过汉江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骈字类编》
    黧 lí《國語辭典》

    黧 [ lí ]

    1. 黑黄相杂。《广韵·平声·齐韵》:「黧,黑而黄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