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都门盛饯送,珠玉萃其躬。

陈恭尹清代〕《鲍子韶来自都门以叶桐初送行诗见示猥承齿及因次其韵以志相见之喜并寄桐初

爰居避海潮,鸿雁乘朔风。谁言万里翮,相聚仍南中。

截竹作凤鸣,声响犹雌雄。而况耿介士,高视横霜空。

君自燕山来,吐气如云虹。片言赴知己,长揖辞群公。

都门盛饯送,珠玉萃其躬。故人有新句,愈工而不穷。

何因假羽翰,清啸此宵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都门饯送珠玉

都门(都門)dū mén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 颜师古 注:“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 唐 韩愈 《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饯送(餞送)jiàn sòng
设酒送别。 晋 陶潜 《咏二疏》:“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 苟才 得了信,这一天下午,便备了极丰盛的筵席,饯送 宪太太 。”  ——《漢語大詞典》
珠玉 zhū yù
(1).珍珠和玉。泛指珠宝。《庄子·让王》:“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唐 李白 《大猎赋》:“六宫斥其珠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於凡人。”
(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孙诒让 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
(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 湛 ﹞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 唐 杜甫 《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亲事,或诗或词,求一首珠玉,以为后会张本。” 林伯渠 《赠续范亭》诗之一:“偶凭杯酒耀珠玉,尽有嘉言貽子孙。”
(4).比喻丰姿俊秀的人。《晋书·卫玠传》:“驃骑将军 王济 , 玠 之舅也,每见 玠 輒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5).喻俊杰,英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清 周亮工 《郝敏公初度》诗:“ 郝公 舒啸处,嘉树晚能香……十载吾何事,犹堪珠玉旁。”  ——《漢語大詞典》
萃 cuì《國語辭典》

萃 [ cuì ]

  1. 草丛生茂盛的样子。《集韵·去声·泰韵》:「萃,艸盛貌。」
  2. 劳苦、憔悴。《荀子·富国》:「劳苦顿萃而愈无功。」汉·王充《论衡·异虚》:「睹秋之零实,知冬之枯萃。」通「顇」。
  1. 栖息、停止。《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2. 聚集。如:「人文荟萃」。《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于我,我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楚辞·屈原·天问》:「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1. 同类、群类。如:「出类拔萃」。《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擢自群萃,累蒙荣进。」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躬 gōng《國語辭典》

躬 [ gōng ]

  1. 身体。如:「鞠躬」、「政躬康泰」。《尔雅·释诂下》:「躬,身也。」《诗经·大雅·生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1. 亲身、亲自。如:「事必躬亲」。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1. 弯曲。如:「躬身为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