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幽篁古木在眼底,何用人间俗画图。

林弼明代〕《齐云亭奇石歌

何年星芒化山骨,古色苍颜势崷崒。就中别有混沌天,万象森罗了毫发。

府公移置齐云亭,一府来看零阳屏。蓬莱清浅隔弱水,君山晻霭浮洞庭。

我疑太阴照天地,山河倒影摇丹桂。又疑明河泻九天,斗牛腾光通剑气。

公馀对此独踌蹰,咫尺万里论江湖。幽篁古木在眼底,何用人间俗画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幽篁眼底何用人间画图

幽篁 yōu huáng
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王逸 注:“幽篁,竹林也。” 唐 王维 《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復长啸。” 明 方孝孺 《竹》诗:“不禁俗物败人意,忽见幽篁眼为明。”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木 mù《國語辭典》

木 [ mù ]

  1. 树、木本植物的通称。如:「草木」、「树木」、「花木扶疏」。
  2. 木材。如:「朽木不可雕」、「棺木」、「寿木」。《书经·说命上》:「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从谏则圣。』」
  3. 棺材。如:「行将就木」。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木星的简称。
  6. 姓。如晋朝有木华。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用木材制成的。如:「木椅」、「木屋」。
  2. 性情朴实。如:「刚毅木讷」。《新五代史·卷二二·梁臣传·牛存节传》:「存节为人木彊忠谨,太祖爱之。」
  3. 没有知觉的。如:「麻木」。
  4. 呆笨的。如:「钝头木脑」。
  1. 失去知觉、感觉。《红楼梦·第一○回》:「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眼底 yǎn dǐ
(1).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 齐己 《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稜。” 元 王行 《虞美人·邹氏隐居》词:“如何眼底逢佳处,偏许幽人住。”《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及至掏出来,放在眼底看看,依然还放在嘴里嚼嚼咽下去。” 周实 《哭洗酲》诗:“其时狂奴负狂名,少年眼底隘沧瀛。” 徐迟 《黄山记》:“千里江山,俱收眼底; 黄山 奇景,尽踏足下。”
(2).目下;现时。《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珊枕剩,綉衾餘,落雁沉鱼,眼底知何处?” 明 何景明 《怀三吉士》诗:“眼底安得常相乐,联床并轡今如昨?”《白雪遗音·岭儿调·迎新送旧》:“我本是,前生的罪孽,休看我这眼底风光,暗自悲伤。”
(3).医学用语。指眼睛内部的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临床有眼底检查。  ——《漢語大詞典》
何用 hé yòng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漢語大詞典》
人间(人間)rén jiān
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1.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2.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3.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1.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2.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3.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画图(畫圖)huà tú
(1).绘图。《庄子·田子方》:“ 宋 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旧唐书·萧倣传》:“ 滑 临 黄河 ,频年水潦,河流泛溢,坏西北隄。 倣 奏移 河 四里,两月毕功,画图以进。”
(2).图画。《晋书·刘牢之传》:“ 玄 大喜,与 敬宣 置酒宴集,阴谋诛之,陈法书画图与 敬宣 共观,以安悦其志。”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二:“九天开出一 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时 玉英 已是十龄,长得婉丽飘逸,如画图中人物。” 毛泽东 《介绍一个合作社》:“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3).比喻美丽的自然景色。 唐 元稹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宋 司马光 《晚景亭》诗:“神游灵境健,身入画图迷。” 元 谢应芳 《倪元镇过娄江寓舍因偕智愚隐游姜公墩》诗:“三江五湖上,羣峰开画图。”
(4).图像;画成的人像。 唐 薛媛 《写真寄夫》诗:“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锦貂裘生改尽 汉 宫妆,我则索看 昭君 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近人 陈楚南 《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悵花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郭沫若 《瓶》诗之一:“世间上有没有能够图梦的艺人,能够为我呀图个画图,使她再生?”
(5).指图样。 元 张昱 《辇下曲》:“为造龙舟载 天姆 ,院家催造画图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