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杉桧影侵山殿冷,星辰光逼醮坛明。

杨侃南北朝〕《游龙瑞观

泛舟秋水一湖平,入观松风数里清。
丹井有泉仙迹在,玉书藏穴禹功成。
步虚夜月千峰静,投简春霖万壑盈。
述记贺知章手笔,题诗元相国声名。
结庐野客前豀住,采术幽人绝顶行。
杉桧影侵山殿冷,星辰光逼醮坛明。
降仙台畔看云过,射的潭边听鹤鸣。
樵客多闻逢异事,洞天都不远重城。
林閒窗户尘难到,衣上烟岚暮自生。
不待照湖天子赐。欲将长往换浮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杉桧山殿星辰醮坛

杉桧(杉桧)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夜风一何喧,杉桧屡磨飐。
唐 李中 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 杉桧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  ——《骈字类编》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1.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1. 参见「影印 」条。
  2.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3.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侵 qīn《國語辭典》

侵 [ qīn ]

  1. 強力進犯。如:「侵略」、「侵犯」、「侵占」、「入侵」。《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
  2. 逼近。唐·杜牧〈旅宿〉詩:「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3. 親近。《水滸傳·第三二回》:「相貌堂堂強壯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山殿 shān diàn
(1).寺观庙宇的殿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乱后经夏禹庙》诗:“林堂上偃蹇,山殿下穹隆。” 唐 钱起 《宴郁林观张道士房》诗:“竹坛秋月冷,山殿夜鐘清。” 唐 温庭筠 《宿一公精舍》诗:“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
(2).古代宗庙的建筑之一。供奉皇后的配殿。《宋史·礼志十二》:“ 政和 三年,奉安 哲宗 神御於 重光殿 。 昭怀皇后 神御殿成,詔名正殿曰 柔仪 ,山殿曰 灵娭 。”《宋史·礼志十二》:“皇太后崩,三省请奉安神御于 治隆殿 ,以遵 元祐 初詔。復以御史 刘极 之言,特建原庙,庙成,名神御殿曰 徽音 ,山殿曰 寧真 。”  ——《漢語大詞典》
冷 lěng《國語辭典》

冷 [ lěng ]

  1. 寒、凉、温度低。如:「今天天气好冷!」《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淡漠、不热烈。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雪。」
  3. 寂静、寂寞。如:「冷冷清清」。唐·白居易〈晚出西郊〉诗:「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
  4. 闲散。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5. 鄙视、讥刺。如:「冷言冷语」、「冷眼旁观」。
  6. 不受欢迎的、无人过问的。如:「冷门」、「冷货」。
  1. 突然。《红楼梦·第九一回》:「冷不防外面往里一吹,把薛蝌吓了一大跳!」
  1. 姓。如汉代有冷寿光。
星辰 xīng chén
(1).星的通称。《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 元 宗本 《大都杂诗》:“万里星辰关上界,四朝冠盖翊皇图。” 秦牧 《艺海拾贝·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譬如天上的星辰,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2).指岁月。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三:“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
(3).喻辉煌的灯光。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 仇兆鳌 注:“星辰,指梁上之灯。”
(4).犹言流年。《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求神占卦,有的説星辰不利,又触犯了鹤神,须请僧道禳解。”参见“ 星宿 ”。
(5).道教语。指头发。《云笈七籤》卷十七引《太上老君内观经》:“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崐崘。”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逼 bī《國語辭典》

逼 [ bī ]

  1. 威胁、强迫。如:「逼债」、「催逼」、「咄咄逼人」、「逼上梁山」。《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序》:「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2. 接近、迫近。如:「逼视」。宋·苏洵〈心术论〉:「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栖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 狭窄。《文选·曹植·七启》:「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1. 非常。如:「逼真」、「逼肖」。

逼 [ ​bì ]

  1. (一)​之又音。
醮坛(醮壇)jiào tán
道士祭神的坛场。 唐 陆龟蒙 《和南阳润卿将归雷平》:“真仙若降如相问,曾步星罡遶醮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王国昌》:“ 嘉靖 间,巡视光禄给事中 杨允绳 ,纠劾光禄寺丞 胡膏之 贪,反为所訐,谓其訕上事玄,故减醮坛供给。” 洪深 《五奎桥》:“他刚才还在收拾醮坛的。”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