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若不 ruò bù
要不是。例如: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仗 zhàng《國語辭典》
仗 [ zhàng ]
名- 兵器的总称。《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
- 战事、战争。如:「胜仗」、「败仗」、「打一场硬仗!」
- 凭借、依附。如:「仰仗」、「狗仗人势」。《汉书·卷四八·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 握、拿、持。如:「仗旗」。《西游记·第四回》:「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
天威 tiān wēi
(1).上天的威严;上天的威怒。《书·君奭》:“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文选·张衡〈西京赋〉》:“礔礰激而增响,磅礚象乎天威。” 薛综 注:“磅礚,雷霆之音,象天之威怒。”
(2).指雷电。古人以其象征天之威怒,故称。 晋 潘岳 《狭室赋》:“若乃重阴晦冥,天威震曜。”
(3).帝王的威严;朝廷的声威。《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敢不下拜。”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二:“十二年来多战塲,天威已息阵堂堂。”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 清 黄遵宪 《台湾行》诗:“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
(4).犹言神威。《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布 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孟获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漢語大詞典》
(2).指雷电。古人以其象征天之威怒,故称。 晋 潘岳 《狭室赋》:“若乃重阴晦冥,天威震曜。”
(3).帝王的威严;朝廷的声威。《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敢不下拜。”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二:“十二年来多战塲,天威已息阵堂堂。”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 清 黄遵宪 《台湾行》诗:“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
(4).犹言神威。《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布 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孟获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漢語大詞典》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名-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 姓。如宋代有力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只怕 zhǐ pà
犹恐怕。表示疑虑或估计。《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只怕后生家看得容易了,他日负起心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红楼梦》第五七回:“趁早儿去解説,他只怕就醒过来了。” ——《漢語大詞典》
河隍 hé huáng
见“ 河湟 ”。 ——《漢語大詞典》
陷 xiàn《國語辭典》
陷 [ xiàn ]
名- 地下坑穴,泛指害人的阴谋。如:「陷阱」。《韩非子·六反》:「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
- 缺点、过失。如:「缺陷」。《国语·鲁语下》:「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三国吴·韦昭·注:「陷,犹过失也。」
- 没入、沉入。如:「沉陷」、「越陷越深」、「陷入泥中」。唐·李洞〈题竹溪禅院〉诗:「风摇缾影碎,沙陷履痕端。」
- 设计害人。如:「诬陷」、「构陷」、「陷害」。《史记·卷一一二·酷吏传·张汤传》:「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三国演义·第一回》:「遂于他事陷邕于罪。」
- 攻占、被攻占。如:「攻陷」、「失陷」、「沦陷」。唐·元结〈大唐中兴颂·序〉:「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及城陷,贼缚廵等数十人坐。」
戎夷 róng yí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若不远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书》:“士民仰 盖公 之卧治,戎夷赖 李牧 之在边。”
(2).谓艰险不宁。《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貉。” ——《漢語大詞典》
(2).谓艰险不宁。《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