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年尊酒又逢君,行歌流水弦浮云。

张嵩老宋代〕《题汪水云诗卷

君不见伯牙流水心,不是子期谁知音。
又不见颖师浮云操,不是昌黎谁品藻。
伯牙千古颖无人,此心此操谁重陈。
折扬黄华笑哑哑,寥寥太古风无淳。
钱唐君别二十载,江南江北情如海。
吴霜半梁鬓边丝,朗吟浩荡殊未艾。
十年尊酒又逢君,行歌流水弦浮云。
在自大古,雅澹飘逸思不群。
能言名山大川壮丽可怪处,收拾胸中为一部。
归来历历写瑶琴,一种风气传千古。
又言黄河泰华六合之内不胜游,何如九州之内更九州。
抱琴飘飘风万里,曾是天涯海角头。
当时此琴落落天西北,土音往往几人还解得。
怊怅悲愤恩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
会心又见锺子期,识操又过韩昌黎。
眼高已觉空四海,此水此云不在他人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年尊酒逢君行歌流水弦浮

十年 shí nián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漢語大詞典》
尊酒 zūn jiǔ
犹杯酒。 唐 高适 《赠别沈四逸人》诗:“耿耿尊酒前,联雁飞愁音。”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尊酒之间,一谈一笑,甚有前辈风,今不復见矣。” 清 方文 《从吴锦雯读宋玉叔诗喜而有寄》诗:“惆悵掩尊酒,何时共懽讌。”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逢君
迎合君主的心意  ——《整理自网络》
行歌 xíng gē
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意向、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梁丘据 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三国演义》第三五回:“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动尊听耳。” 清 孙枝蔚 《贫士诗》:“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  ——《漢語大詞典》
流水 liú shuǐ
(1).流动的水;活水。《诗·小雅·沔水》:“ 沔 彼流水,朝宗于海。”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孙思邈 《千金方》人参汤,言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 碧野 《富春江畔》:“这流水是半山‘冰壶洞’的飞瀑渗入山脚的‘双龙洞’,汇成深潭,然后由‘双龙洞’石潭中流出来,形成了这一条长流不涸的山涧。”
(2).谓水向低处流逝。《东观汉记·明帝纪》:“十四年,帝作 寿陵 。制:‘令流水而已。’”
(3).形容流逝的岁月。 唐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4).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史记·货殖列传》:“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子虚子 《湘事记》:“人众如蚁附羶,日给饭至四百餘席,无昼夜,流水浮埃,殆同一大剧场。”
(5).即高山流水,古琴曲名。亦泛指琴曲。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津头送别唱《流水》,酒客背寒 南山 死。” 宋 范仲淹 《明月》诗:“明月照前墀,朱弦奏《流水》。”《瓯北诗话》卷十引 清 查慎行 《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流水》一弹真絶调,朱弦三嘆有餘音。”
(6).京剧的一种板式。节奏紧促,每个分句之间停顿不明显,是一种叙述性较强的曲调,用于表现轻松愉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绪。
(7).指商店的销货金额。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流水收簿》:“流水者,按日挨登如流水之盈科渐进也。”如:今天店里做了五千元的流水。  ——《漢語大詞典》
弦浮
素问三阳脉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骈字类编》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