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会心又见锺子期,识操又过韩昌黎。

张嵩老宋代〕《题汪水云诗卷

君不见伯牙流水心,不是子期谁知音。
又不见颖师浮云操,不是昌黎谁品藻。
伯牙千古颖无人,此心此操谁重陈。
折扬黄华笑哑哑,寥寥太古风无淳。
钱唐君别二十载,江南江北情如海。
吴霜半梁鬓边丝,朗吟浩荡殊未艾。
十年尊酒又逢君,行歌流水弦浮云。
在自大古,雅澹飘逸思不群。
能言名山大川壮丽可怪处,收拾胸中为一部。
归来历历写瑶琴,一种风气传千古。
又言黄河泰华六合之内不胜游,何如九州之内更九州。
抱琴飘飘风万里,曾是天涯海角头。
当时此琴落落天西北,土音往往几人还解得。
怊怅悲愤恩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
会心又见锺子期,识操又过韩昌黎。
眼高已觉空四海,此水此云不在他人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会心子期韩昌黎

会心(會心)huì xīn
(1).领悟;领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简文 入 华林园 ,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 濠 濮 閒想也。’” 元 黄溍 《晓行湖上》诗:“会心乍有得,抚己还成叹。”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十章:“大家也颇同意于他的批评似的,都会心的笑了起来。”
(2).情意相合,知心。 唐 杜甫 《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晚定 崔 李 交,会心真罕儔。”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李杜往来诗》:“ 李太白 、 杜子美 在布衣时,同游 梁 宋 ,为诗酒会心之友。”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锺 ( 鍾 ) zhōng
锺 [ zhōng ]
  1. 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简化作“钟”。
子期 zǐ qī
即 锺子期 。 春秋 时 楚 人,精于音律,与 伯牙 友善。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流水, 子期 听而知之。 子期 死, 伯牙 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唐 李峤 《琴》诗:“ 子期 如可听,山水响餘哀。” 唐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诗:“三尺焦桐七条线, 子期 师旷 两沉沉。”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 子期 子野 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参见“ 伯牙 ”。  ——《漢語大詞典》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操 cāo《國語辭典》

操 [ cāo ]

  1. 持、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汉·王充《论衡·感虚》:「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
  2. 掌握。《商君书·弱民》:「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
  3. 驾驶。《庄子·达生》:「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4. 从事。如:「重操旧业」。《聊斋志异·卷四·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5. 训练、锻炼。如:「操兵演练」。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出》:「今日江上大操,看他兵马过处,鸡犬无声,好不肃静。」
  6. 使用某种语言或口音说话。如:「操英语」、「操北方口音」。
  1. 一种经过设计,用来锻炼体力的运动。如:「体操」、「早操」、「暖身操」、「健美操」。
  2. 品格、德行。如:「节操」、「操守」。《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3. 琴曲。《列子·汤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红楼梦·第八七回》:「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
  4. 姓。如明代有操钦。

操 [ ​cào ]

  1. (一)​之又音。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韩昌黎(韓昌黎)hán chāng lí
即 唐 代文学家 韩愈 。 魏 晋 南北朝 以来,士人多重郡望。 昌黎 (今 辽宁省 义县 ) 韩氏 于 唐 为一时望族。 韩愈 原籍 孟州 河阳 (今 河南省 孟县 ),但常自称 昌黎 韩愈 。后人因称其为“韩昌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