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犀角裹象万,终然被醢葅。

章杰宋代〕《防风庙

弭楫山水县,驱马东南隅。
侯当溽暑至,乘凉出郊墟。
晓月醒魂梦,轻颸动襟裾。
气爽体自轻,纵意驰坦途。
俄然远嚣尘,平野酾清渠。
突兀见广殿,解鞍试入趋。
厥祝唯防风,庙貌侔王居。
槃杅残椒糈,惆怅走鼪鼯。
像设匪丰硕,胡能骨专车。
媲以二小君,宥坐五丈夫。
壮者黝而武,少者美且都。
所被皆甲胄,所执皆矛殳。
列侍立众鬼,昂头竞睢盱。
我欲诹本因,遗民孰与呼。
祛服立庑下,亟询乃淫巫。
指数为我陈,其辞诞以迂。
吾闻夏后氏,经启良勤劬。
泽水戢大患,巡狩遍中区。
稽山考制度,轨物示宏图。
冕弁拱黼座,玉帛罗庭除。
群臣并奔奏,臣职当罄输。
如波朝沧溟,混混川流俱。
於时独此侯,后至行趦趄。
天王赫震怒,萧斧命显诛。
其后越千禩,吴越相吞屠。
山隳出巨骨,睹眎咸惊呼。
使轺聘上国,彻俎咨真儒。
先圣与辩说,门人著於书。
愚生邈三季,复历千载余。
管窥偶致疑,鄙抱思略摅。
王制重述职,期会诚难逾。
川途或淹阻,驰骤有疾徐。
推诚不逆诈,大度宜纳洿。
尉佗怠朝贡,汉庭方剖符。
刘濞称内病,几杖赐勾吴。
矧在先王时,宪令期简孚。
贬爵与削地,轻重分差殊。
迨至三不朝,六师始诛鉏。
薄乎后期罪,何至绝头颅。
文命敷四海,祗德垂典谟。
班师远格苗,下车亲泣辠。
奚独汪芒氏,遽忍加金鈇。
吾观此邑壤,如环尽崎岖。
左方小类玦,众流复萦纡。
意彼漆姓君,继世居封禺。
负固资险阻,勇悍由魁梧。
虎视远京邑,狼贪生觊觎。
清跸来海峤,神兵卫龙舆。
势穷力已屈,席藁往自拘。
士师有常刑,明罚讵可逋。
异哉雄伟姿,恃以丧厥躯。
羿{戛戈换乔丿}不得死,斯人殆其徒。
犀角裹象万,终然被醢葅。
长狄正俗类,伯也为侨如。
舂喉逢富父,埋首当子驹。
诸国近剿灭,鄋瞒无遗孥。
斯事足可证,斯理谅非虚。
夫子作春秋,近详远则疏。
隐威事已略,况兹姓氏初。
繁简据旧史,疑信戒厚诬。
或讥陷刑戮,尸祝真谄谀。
答云无轻议,在礼存楷模。
黄能遭亟死,祀典其舍诸。
侯虽犯天宪,私惠曾霑濡。
束手赴棘水,靡烦动戈戵。
一国实被赐,重恩谁敢孤。
春秋荐苹藻,迎送嘈笙竽。
血食庇此方,永世终无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犀角

犀角 xī jiǎo
(1).犀牛角。可入药,也可制器。《汉书·南粤王赵佗传》:“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 晋 左思 《蜀都赋》:“拔象齿,戾犀角。” 清 赵翼 《放言》诗:“岂知物难格,万汇纷莫纪……犀角软贴胸,鼠皮坚种齿。鹰从嘴出粪,兔向口吐子。”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犀角食之无益人,不得与上药数,以其辟毒,则準之上药。”
(2).指额上发际隆起之骨。相士以为贵相。《战国策·中山策》:“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犀角幼丰盈,英姿润琼玖。”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二章:“然则犀角端盈与顽邪穷固,皆地所关,而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生既误,施教无从。”
(3).借指笋。 宋 梅尧臣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犀角丰。”  ——《漢語大詞典》
裹 guǒ《國語辭典》

裹 [ guǒ ]

  1. 纏繞、包紮。如:「裹傷口」。《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手把著新郎的手,用一根紅紙裹的新秤桿兒,把那塊蓋頭往下一挑。」
  2. 包羅、囊括。《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
  1. 包封的物品。如:「今天郵差送來一件包裹。」
象 xiàng《國語辭典》

象 [ xiàng ]

  1. 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力强,性温驯。皮厚,毛少,耳大,鼻长圆筒状,能伸卷自如,有一对长门牙自口伸出。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现生存者有非洲象与亚洲象二种,前者凶野难驯,后者则温驯。俗称为「大象」。
  2. 形状、样子、状态。如:「景象」、「图象」、「天象」、「气象」。
  3. 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
  4. 《易经》十翼之一。参见「象传 」条。
  5. 古代一种执干戈作击刺状的舞蹈。《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汉·郑玄·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 姓。如秦代有象武。
  1. 相似。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通「像」。
  2. 摹拟、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1. 參見「万俟 」條。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1.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1.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1.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1.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3.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1.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2.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3.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1.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1. 姓。如汉代有然温。
被 bèi/pī《國語辭典》

被 [ bèi ]

  1. 被子。睡眠时盖在身上的东西。《楚辞·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2.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被瞻、吴国有被离。
  1. 覆盖。《楚辞·宋玉·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2. 蒙受、遭遇。《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3. 及,达到。《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4. 配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1. 因为《水浒传·第五回》:「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1. 表被动性,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如:「被选」、「被害」。《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被 [ pī ]

  1. 分散。《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
  2. 加衣于身而不束带。《楚辞·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醢 hǎi《國語辭典》

醢 [ hǎi ]

  1. 肉酱。《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
  1. 剁成肉酱。《战国策·赵策四》:「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葅 zū《國語辭典》

葅 [ jū ]

  1. 《玉篇·艸部》:「葅,同菹。」同「菹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