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黄巢兵乱来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郑昂宋代〕《刚显庙

公昔隐居乌石冈,老观禅师同道场。
法主懒安共徜徉,李薛咨参互击扬。
摆脱利欲心清凉,是以能全此至刚。
黄巢兵乱来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欣然引颈齿剑芒,白乳上涌如雪霜。
老蒇自谓暴无伤,才杀人半於南方。
公无爵位在周行,史臣不书名不彰。
后三百年丞相张,夜梦三贤与迎将。
翌日游山登公堂,宛如梦中貌昂藏。
再来为州剡奏章,赐名刚显烈有光。
葺祠为庙饰栋梁,普与州人奉肴觞。
於荐荔丹与蕉黄,岁时来享以为常。
我作铭诗刻其旁,千万亿载死不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巢兵乱福唐公力不肯

黄巢 huáng cháo
(?-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私盐贩出身。公元875年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率起义军南下进入福建,攻克广州,又回军北伐。881年初进入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后被唐军包围,缺粮无援,被迫撤出长安。因腹背受敌,屡战失利,不久退至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  ——《漢語大詞典》
兵乱(兵亂)bīng luàn
因战争而造成的骚扰和灾害。《左传·襄公八年》:“ 子展 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国语·楚语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 韦昭 注:“金,所以为兵也。”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盖 金陵 故都,自昔兵乱多矣。其瓦砾之积,不知几何。则寻丈之下,安知非昔日之平地耶?” 苏曼殊 《惨世界》第三回:“却説这 大尼 城,因为以前经过兵乱,所以到了现在,环城四面,还有围墙。”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福唐
唐书地理志福州长乐郡县福唐上本万安圣历二年析长乐置天宝元年更名  ——《骈字类编》
公力 gōng lì
(1).官方征用的役夫。《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立宅於 吴 ,多役公力。”
(2).共同的力量。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公议政府有预算之貲,当由各国公力供给,各国当依岁定之数拨给之。”  ——《漢語大詞典》
抗 kàng《國語辭典》

抗 [ kàng ]

  1. 抵御、抵挡。如:「反抗」、「抗敌」、「抗暴」、「八年抗战」。《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2. 违逆、不顺从。《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宋·梅尧臣〈汝坟贫女〉诗:「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3. 对等、匹敌。如:「抗衡」、「分庭抗礼」。《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唐·章怀太子·注:「抗,犹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4. 举。《文选·扬雄·羽猎赋》:「移珍来享,抗手称臣。」《文选·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1. 刚直、正直。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
  2. 高尚。如:「抗志」。《楚辞·宋玉·九辩》:「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1. 姓。如汉代有抗徐。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不肯 bù kěn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漢語大詞典》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1.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2.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3.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4.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1.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2.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