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权自力承家业,荣辱无惊乐太真。

周信庵宋代〕《鹧鸪天 自题像

信庵年生七十二,经过庚子乙亥春。自权自力承家业,荣辱无惊乐太真。

吾归去,别乡亲,平生朴直坦夷人。今朝倚杖逍遥处,风月无边碧草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自力承家荣辱太真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权 ( 權 ) quán
权 [ quán ]
  1.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力。~威。~贵。~柄。~势。生杀予夺之~。
  2. 有利的形势:主动~。
  3. 变通,不依常规:~变。~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术。智必知~。
  4. 暂且,姑且:~且。
  5. 秤锤:~衡。
  6. 衡量,估计:~其轻重。
  7. 姓。
自力 zì lì
(1).尽自己的力量。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九江朱伥》:“谨匍匐自力,手书密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復攻之,与 布 相守百餘日。”《新唐书·白志贞传》:“事节度使 李光弼 ,硜硜自力,有智数, 光弼 善之。”
(2).自食其力;靠自身之力。 唐 韩愈 《示爽》诗:“才短难自力,惧终莫洗湔。”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 修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於衣食,以长以教,俾至於成人。”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之三:“有志者在乎自力而已。”
(3).自然成长的力量。《列子·天瑞》:“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漢語大詞典》
承家 chéng jiā
承继家业。《易·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惟我主人,清白承家,慷愾赋性,四海交游,共识心胸。”  ——《漢語大詞典》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1.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2.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3.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4.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5. 从事:~医。~商。
  6. 财产:产~。
  7. 既,已经:~已。~经。
  8.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9. 姓。
荣辱(榮辱)róng rǔ
(1).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乐天》诗之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刘炎 《迩言》:“或问 苏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节,故进退荣辱不足以二其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个党员热望为党贡献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计个人的荣辱与得失在里面。”
(2).犹褒贬。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太真 tài zhēn
      (1).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
      (2).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 太真夫人 者, 王母 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 婉罗 ,字 勃遂 。”
      (3). 唐 杨贵妃 号。《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唐 罗隐 《牡丹》诗:“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 无力凭栏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有倾国倾城之容, 西子 、 太真 之颜。”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丰若有餘,柔若无骨,嘖嘖 太真 、 飞燕 ,旷世兼长。”
      (4).道教称黄金为太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 陶弘景 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