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龙也得云雾,攫鹜不复翔。

邓韨明代〕《致道观七星桧

琳官何岧峣,爽气凌青苍。
中有古桧树,传植自萧梁。
岁远四树存,如斗酌天浆。
东株耸而老,庆历补其亡。
中株丽琼坛,少日嬉其旁。
枿动手可撼,铁柱锁蛟猖。
今已剪不遗,彼蚩盗其香。
两株在东南,偃盖覆修廊。
攒枝细而密,叶聚如针芒。
拥挺析三本,纠结连肺肠。
龙也方出海,挟以子母将。
两株在西南,赤立肤无霜。
偃蹇捎殿角,督力示坚强。
龙也得云雾,攫鹜不复翔。
六子莫囚锁,帝招遣巫阳。
北株最怪异,不与群木行。
质幹尽屈铁,夭矫互低昂。
辨叶知乃树,寻柯惑其方。
众视兴怪叹,应接不得遑。
乍疑古蚩尤,蓄力抗轩黄。
拓臂运五兵,有徒实跳踉。
劲者弩脱栝,弯者弧方张。
横者夺槊舞,竖者操矛锵。
何乃大新,廉脊如斧螳。
怒虬拔山出,隐雾势腾骧。
理断一丝续,肤削流乳肪。
我语非强聒,细视乃知祥。
四桧皆左纽,玉晨远相望。
霁晴亦惨黯,昏黑常晶光。
仙真护诃久,山鬼凭藉长。
至今空翠表,剑佩时将将。
蜀庙青铜柏,涿郡羽葆桑。
图经俨封殖,况我桑梓乡。
入景星月夜,清唳彻虚皇。
移酒与桧饮,风露袭绡裳。
石田写东树,高词振琳琅。
遗墨付好事,烟姿涨云房。
我诗费摹写,传之起诪张。
录诗冠巨图,尚与桧作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也得云雾

龙 ( 龍 ) lóng
龙 [ lóng ]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
  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
  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
  4. 姓。
也得 yě de
(1).也可以。表示许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奴见官人不下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也得也得,我与你説去。”
(2).也可以。表示足够。 宋 辛弃疾 《杏花天·嘲牡丹》词:“若教解语应倾国,一箇 西施 也得。”《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梁园 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  ——《漢語大詞典》
云雾(雲霧)yún wù
(1).云和雾。《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吾不以龙蛇为不託於云雾之势也。” 唐 王勃 《别人》诗之二:“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昏惨惨云雾埋,疎剌剌的风雨节。” 巴金 《旅途杂记·筑渝道上》:“车到山顶,四周全是云雾……下了山,抬头一望,山头云雾弥漫。”
(2).比喻令人烦恼之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引 洪□□ 《谕复敞天燕方永年诗》之三:“只为胸中云雾净,自然身列 凤凰臺 。”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她的脸上带着微笑,像开花一样。云雾已经消散了。”
(3).有云雾状底纹的织物。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 仇兆鳌 注:“云雾,谓衣上织文。”
(4).指有云雾状底纹的纸张。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瓦亭联句》:“笔倾江河纸云雾,叹颂天业包 陶 姚 。”  ——《漢語大詞典》
攫 jué《國語辭典》

攫 [ jué ]

  1. 鸟兽用爪捕取猎物。如:「老鹰攫鸡」、「饿虎攫羊」。《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黄霸传》:「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2. 扑取、夺取。如:「攫搏」、「攫为己有」。《庄子·让王》:「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唐·柳宗元〈愚溪对〉:「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
鹜 ( 鶩 ) wù
鹜 [ wù ]
     ◎ 鸭子:趋之若~(喻很多人争着去,含贬义)。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翔 xiáng《國語辭典》

翔 [ xiáng ]

  1. 绕圈飞行。如:「飞翔」、「滑翔」。
  2. 张开双臂行走。形如鸟翼舒展,故称为「翔」。《礼记·曲礼上》:「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汉·郑玄·注:「行而张拱曰翔。」
  3. 栖息、栖止。汉·桓宽《盐铁论·未通》:「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
  1. 详细确实。《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序》:「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通「详」。
  2. 吉祥。《易经·丰卦·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汉·王充《论衡·是应》:「翔风起,甘露降。」通「祥」。
  1. 上升、高涨。《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谷贾翔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