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伯也英雄姿,一战基霸业。

沈毅明代〕《高陵篇

公武博士赋《高陵篇》,词意醇古,三复增慨,因继其后

炎刘昔丧乱,天实厌其德。
桓桓孙豫州,起义申讨贼。
降年曾不永,有子迈前烈。
伯也英雄姿,一战基霸业。
仲氏善谋断,鼎足跨扬越。
神器固有归,付畀必豪杰。
开国五十年,光明比先哲。
赫赫乘鸿休,配天享褅。
后王过荒淫,邦国用殄绝。
园陵日隤圮,碑版亦摧缺。
精爽犹神明,历载未磨灭。
阴风或飞扬,古怪凭异物。
尝闻父老言,往往荡舟出。
当时珍玩器,尽数遭发掘。
枯骸穴蝼蚁,尘沙任狼藉。
至今吴城南,过者感叹息。
世无贤方伯,伊谁命修殖。
俯仰无百年,草木同朽卒。
浩歌《高陵篇》,临风动悲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雄姿一战霸业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英 yīng《國語辭典》

英 [ yīng ]

  1. 花。如:「落英缤纷」。《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文选·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2. 物质的精华部分。如:「精英」。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3. 才德出众的人。如:「群英大会」。《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英也。」唐·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收甚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
  4. 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
  5. 姓。如汉代有英布。
  1. 美好的。《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四》:「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2. 杰出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宋·陈亮〈满江红·曾洗乾坤〉词:「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
雄姿 xióng zī
(1).雄壮威武的姿态。《三国志·魏志·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唐 杜甫 《骢马行》:“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 清 陈维嵩 《石州慢·南浦泊舟江口》词:“羡 三吴 人物, 伯符 公瑾 ,年少更雄姿。”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改一改吧,把照片上的遗容,改成总理作报告时的雄姿。”
(2).指雄武的人。《北齐书·李元忠李密等传论》:“及 高祖 东辕,事与心会,一遇雄姿,遂沥肝胆,以石投水,岂徒然哉!”  ——《漢語大詞典》
一战(一战)
唐 殷文圭 寄贺杜荀鹤及第 一战平畴五字劳,昼归乡去锦为袍。
唐 王仁裕 贺王溥入相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  ——《骈字类编》
基 jī《國語辭典》

基 [ jī ]

  1. 建筑物的底部。如:「墙基」、「地基」、「路基」。
  2. 事物的根本。如:「根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3. 化学上指化合物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原子。如:「羟基」、「氢基」。
  1. 根本的。如:「基数」、「基层」。《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霸业(霸業)bà yè
(1).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史记·匈奴列传》:“ 晋文公 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 戎 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 室可兴矣!”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閲征帆渡。” 清 张养重 《闽江春暮怀古》诗:“只好 无诸 成霸业,何堪 南宋 作行宫。” 无诸 , 汉 时 闽粤王 。
(2).谓使国家强盛之业。 清 谭嗣同 《报唐才常书》:“即 湖南 一切办法,以矿救垂絶之贫民则可耳,以云霸业,未见其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