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刻符摹印气候形,义理深关非小补。

王行元代〕《滕用亨诸篆体歌

维周大篆成史籀,宣圣传经制蝌蚪。
总因仓颉见鸟迹,象形置书变来久。
李斯小篆类玉箸,钟鼎鱼虫分众手。
碧霄鸾凤漫回翔,沧海蛟螭互蟠纽。
有如垂露杨柳叶,或似委薤剑环首。
许慎程邈评已彰,余子纷纷亦何有。
有唐阳冰号高古,尝拓鸿都峄山谱。
新泉丹井尚幸存,缨络麒麟折钗股。
刻符摹印气候形,义理深关非小补。
南阳髯翁学古书,雅与秦汉参锱铢。
古文奇字荡胸臆,岂若俗工讹鲁鱼。
自言初习胜国时,玉雪左丞吾所师。
荻茎锥沙指画腹,廿年勤苦求妍姿。
呜呼方今世雍熙,明良际遇千载期。
大书功德勒金石,绝胜草草人间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刻符摹印气候义理小补

刻符 kè fú
秦 书八体之一。刻于符节上的文字。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秦 书有八体……三曰刻符。” 段玉裁 注:“刻符、旛信、摹印、署书、殳书皆不离大篆小篆,而诡变各自为体。”今所传《新郪虎符》《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刻符体。  ——《漢語大詞典》
摹印 mó yìn
(1). 秦 书八体之一。就小篆稍加变化。本用于玺印,后亦用于一般印章。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自尔 秦 书有八体……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段玉裁 注:“即 新莽 之繆篆也。”
(2).规度或雕刻印章。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段玉裁 注:“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 玉函 之摹印也,动刀迅忽,周折凹凸,不败丝髮。”
(3).摹拓。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瘞鹤铭》在今 镇江府大江 中 焦山 后巖下。冬日水落,布席仰卧,乃可摹印。”
(4).印刷。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观文览古》:“ 章献明肃太后 命儒臣采摭歷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一书……鏤版禁中。 哲宗 九岁登极, 宣仁圣烈皇后 亦命取版摹印。”
(5).依样描摹。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自非远书公札,几无用笺楮,然利害所繫,有濡纸而摹印字画以为左验者。”  ——《漢語大詞典》
气候(氣候)qì hòu
(1).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漢語大詞典》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义理(義理)yì lǐ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 王肃 《〈孔子家语〉序》:“自 肃 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的思想内容。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 《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关 ( 關 ) guān
关 [ guān ]
  1.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
  2. 拘禁:~押。~禁。
  3.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
  4.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
  5.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
  6.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
  7.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
  8. 姓。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小补(小補)xiǎo bǔ
(1).小小的补益。《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疏陈审举之义》:“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虽无大益,冀有小补。” 清 顾炎武 《述古》诗:“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如:不无小补。
(2).缝补小破绽处。如:小缝小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