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河豚雪后春还浅,刀鲚风来水已波。

尹嘉宾明代〕《江上杂咏三首

河豚雪后春还浅,刀鲚风来水已波。
携酒江边吹笛坐,那山今日出云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河豚雪后春还刀鲚风来

河豚 hé tún
亦作“ 河魨 ”。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独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一》:“岁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漢語大詞典》
雪后(雪后)
唐 岑参 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
唐 杜甫 冬至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唐 李端 云阳观寄袁稠 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
唐 王建 寄旧山僧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唐 张乔 赠初上人 井气春来歇,庭枝雪后低。
元 李存 送徐典史归四明 细雨堂前酒,初梅雪后吟。  ——《骈字类编》
春还
春天到来;春天来了  ——《整理自网络》
浅 ( 淺 ) qiǎn/jiān
浅 [ qiǎn ]
  1. 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相对:深~。~滩。~海。屋子进深~。
  2. 不久,时间短:年代~。
  3. 程度不深的:这篇文章很~。~薄。~尝。~见。~近。~陋。
  4. 颜色淡薄:~红。~淡。
浅 [ jiān ]
  1. 〔~~〕流水声。
刀鲚(刀鱭)dāo jì
鱼名。即刀鱼。 明 黄省曾 《鱼经》:“有鮆鱼,狭薄而首大,长者盈尺,俗呼刀鱭,初春而出於湖。《尔雅》曰:‘鮤,鱴刀。’注:‘今之鮆鱼也,亦呼为刀鱼。’”  ——《漢語大詞典》
风来(风来)
唐 李益 度破讷沙二首 其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唐 杜牧 齐安郡晚秋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唐 李山甫 春日商山道中作 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九十七 海上风来吹杏枝,昆崙山上看花时。
宋 刘筠 馆中新蝉 风来玉女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  ——《骈字类编》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1.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2.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3.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4.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5.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6. 姓。如汉代有波俊。
  1.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2.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1.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