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名同金石坚,不与草木腐。

张孟兼明代〕《送郑叔车

郑子离襁褓,所怙惟乃父。
父昔仕燕京,半世去乡土。
子家孝义门,十世居同聚。
派衍白麟支,望出荥阳谱。
庭常无间言,礼或习邹鲁。
鸡鸣起盥栉,合食闻钟鼓。
虽当丧乱后,遵训仍厥祖。
我家故同邑,匪闻目亲睹。
况子吾素知,才华足多取。
豁落义气俱,咳唾珠玑吐。
挥毫走蛟螭,作赋凌鹦鹉。
昆弟既谓贤,亲邻亦称数。
久欲寻父去,奈时方用武。
消息十年无,道路满豺虎。
近传燕蓟平,不觉喜而舞。
闻父已南还,恨不身插羽。
敛衣即登途,宵进江上橹。
忘食并兼程,亦不避风雨。
逾旬及南京,父病将愈。
逆旅会面欢,胜渴饮酥乳。
比邻走翁妪,环视立如堵。
我时往相见,政值日卓午。
挽之入客邸,共谈坐挥尘。
问言念父情,情深话諲缕。
如子之所经,跋涉甚辛苦。
春泥膏土脉,停云黯天宇。
朝行履濡露,暮宿定林莽。
我惟纯孝者,往往见前古。
名同金石坚,不与草木腐。
事亲在娱乐,奚必养三釜。
羡子为此行,于世岂无补。
闻者大惊奇,见者辄夸诩。
人生斯足荣,何用效题柱。
是言良已解,口答头屡俯。
陋予亦胡为,问学本狂瞽。
三年事占毕,竟日拘训诂。
环列纷叩难,类敌张劲弩。
内顾实空乏,畏彼搜林斧。
幸哉搢绅交,脱略哙等伍。
或时卧养疴,连月不出户。
今日子来别,省墓亟东下。
为言奉父命,明发河之浒。
此还暂当来,寤寐歌《陟岵》。
闻之触乡思,嘅叹髀频拊。
吾翁发垂白,不得躬干蛊。
便欲从子归,致身学稼圃。
敝庐南山中,风物诧韦杜。
桃李自满蹊,去天才尺五。
但见桑麻荣,丰年多黍稌。
昨宵梦先垄,松楸长栩栩。
强起诉此怀,唤仆买清酤。
春风吹柳条,夜雨涨江浦。
劝子尽一觞,聊以写心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名同金石不与草木

名同
韩非子此夫名同而实有异者也  ——《韵府拾遗 东韵》
金石 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坚 ( 堅 ) jiān
坚 [ jiān ]
  1. 牢固,结实,硬:~固。~实。~如磐石。
  2. 不动摇,不改变:~决。~信。
  3. 牢固、结实的东西或阵地:中~。攻~。披~执锐。
  4. 姓。
不与 bù yǔ
不赞成。例如: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漢語大詞典》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腐 fǔ《國語辭典》

腐 [ fǔ ]

  1. 烂的、坏的。如:「腐草」、「腐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2. 迂阔不开通的。如:「腐见」、「迂腐」。《史记·卷九一·黥布传》:「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3. 豆腐制的。如:「腐皮」、「腐乳」。
  1. 朽烂、臭败。《吕氏春秋·季春纪·数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1. 宫刑。《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2. 朽烂败坏的东西。《晋书·卷四九·阮籍等传·史臣曰》:「舐痔兼车,鸣鸢吞腐。」
  3. 豆腐。《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腐乃淮南所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