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年事占毕,竟日拘训诂。

张孟兼明代〕《送郑叔车

郑子离襁褓,所怙惟乃父。
父昔仕燕京,半世去乡土。
子家孝义门,十世居同聚。
派衍白麟支,望出荥阳谱。
庭常无间言,礼或习邹鲁。
鸡鸣起盥栉,合食闻钟鼓。
虽当丧乱后,遵训仍厥祖。
我家故同邑,匪闻目亲睹。
况子吾素知,才华足多取。
豁落义气俱,咳唾珠玑吐。
挥毫走蛟螭,作赋凌鹦鹉。
昆弟既谓贤,亲邻亦称数。
久欲寻父去,奈时方用武。
消息十年无,道路满豺虎。
近传燕蓟平,不觉喜而舞。
闻父已南还,恨不身插羽。
敛衣即登途,宵进江上橹。
忘食并兼程,亦不避风雨。
逾旬及南京,父病将愈。
逆旅会面欢,胜渴饮酥乳。
比邻走翁妪,环视立如堵。
我时往相见,政值日卓午。
挽之入客邸,共谈坐挥尘。
问言念父情,情深话諲缕。
如子之所经,跋涉甚辛苦。
春泥膏土脉,停云黯天宇。
朝行履濡露,暮宿定林莽。
我惟纯孝者,往往见前古。
名同金石坚,不与草木腐。
事亲在娱乐,奚必养三釜。
羡子为此行,于世岂无补。
闻者大惊奇,见者辄夸诩。
人生斯足荣,何用效题柱。
是言良已解,口答头屡俯。
陋予亦胡为,问学本狂瞽。
三年事占毕,竟日拘训诂。
环列纷叩难,类敌张劲弩。
内顾实空乏,畏彼搜林斧。
幸哉搢绅交,脱略哙等伍。
或时卧养疴,连月不出户。
今日子来别,省墓亟东下。
为言奉父命,明发河之浒。
此还暂当来,寤寐歌《陟岵》。
闻之触乡思,嘅叹髀频拊。
吾翁发垂白,不得躬干蛊。
便欲从子归,致身学稼圃。
敝庐南山中,风物诧韦杜。
桃李自满蹊,去天才尺五。
但见桑麻荣,丰年多黍稌。
昨宵梦先垄,松楸长栩栩。
强起诉此怀,唤仆买清酤。
春风吹柳条,夜雨涨江浦。
劝子尽一觞,聊以写心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年占毕竟日训诂

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占毕(佔畢)zhàn bì
诵读,吟诵。 梁启超 《变法通义·学校总论》:“自餘一二占毕咿嚘以从事于四书五经者,彼其用心,则为考试之题目耳。”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盖有诵读占毕之声,既用唐韵,而俗语犹不违古音者。”
亦作“ 佔嗶 ”。 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郑玄 注:“呻,吟也。佔,视也。简谓之毕……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 江 南佔毕生,往来习羊肠。”《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应童子试,不售,觉佔嗶非丈夫事,望望然去之。” 清 高宗 《御题〈意林〉三绝句》之三:“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佔毕,要知制事有良方。”  ——《漢語大詞典》
竟日 jìng rì
终日;整天。《列子·说符》:“不笑者竟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张天锡 ﹞为 孝武 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 宋 欧阳修 《桃源忆故人》词:“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 郭沫若 《喜雪》诗:“瑞雪盈墀一尺高,霏霏竟日又连宵。”  ——《漢語大詞典》
拘 jū/gōu《國語辭典》

拘 [ jū ]

  1. 阻止。《说文解字·句部》:「拘,止也。」清·段玉裁·注:「手句者,以手止之也。」《管子·君臣下》:「此止诈、拘奸、厚国、存身之道也。」
  2. 逮捕、扣押。如:「拘捕」、「拘押」、「拘禁」。《三国演义·第八七回》:「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言摎諕。」
  3. 局限、顾忌、受束缚。如:「不拘小节」、「不拘文法」、「无拘无束」。《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唐·韩愈〈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
  4. 限定、限制。如:「不拘性别」、「多寡不拘」。
  1. 死板、不活泼。如:「拘泥」、「拘谨」。《汉书·卷三○·艺文志》:「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
训诂(訓詁)xùn gǔ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汉书·扬雄传上》:“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 杨于陵 《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