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花下灯前出画裾,衣香一路暗氤氲。

郑之文明代〕《金陵元夕篇

朱楼隐轸薄层霄,渌水萦堤荡画桥。
十里香风吹紫陌,一年明月始今宵。
今宵无处无萧鼓,佳丽名都较得数。
美酒留连拚十千,少年欢笑唯三五。
三五年时二八游,个侬无赖逐风流。
香轮宝勒纷填巷,翠烛红灯拥上楼。
楼前九陌连三市,中有侯家通戚里。
千蝶春星舞袖翻,九枝夜閤歌钟起。
歌舞唯应此夕陈,鱼龙百戏竞争新。
银花绛树开千丈,佛火神灯照百轮。
花灯在处如人好,半醉筵前看鲍老。
何客灯前到肯迟,何人花下归能早。
花下灯前出画裾,衣香一路暗氤氲。
不知南陌人如月,且道东门女似云。
云移月堕欢难歇,虬水丁冬霜渐咽。
郎心尚逐紫骝嘶,妾意先憎乌柏舌。
归去烧灯总不眠,含情脉脉定相牵。
余宵冷焰留红烛,明日芳尘拾翠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下灯前画裾衣香一路氤氲

花下
唐 孟浩然 梅道士水亭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唐 杜甫 漫成二首 其二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唐 韦庄 寄江南逐客 二年音信阻湘潭,花下相思酒半酣。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其三十八 倾国倾城总绝伦,红儿花下认真身。
唐 和凝 宫词百首 其九十一 花下贪忙寻百草,不知遗却蹙金蝉。
宋 周必大 己未二月十七日会同甲次旧韵 莫算酒行徵罚令,一株花下一杯传。
宋 范成大 寿栎堂前小山峰凌霄花盛开葱茜如画因名之曰凌霄峰 其一 天风摇曳宝花垂,花下仙人住翠微。
宋 杨万里 梅花下遇小雨 偶来花下聊散策,落英满地珠为席。
元 陈基 分省诸公邀西湖宴集 湖上相逢宴屡开,紫薇花下约同来。
明 高启 踏歌行 香尘和露踏成泥,花下风寒鬓脚低。
宋 秦观 水龙吟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骈字类编》
灯前(灯前)
唐 崔知贤 上元夜效小庾体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十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
唐 杜甫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唐 王建 赠陈评事 春夜酒醒长起坐,灯前一纸洞庭山。
唐 杜牧 南楼夜 枕上暗惊垂钓梦,灯前偏起别家愁。  ——《骈字类编》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画裾(画裾)
杜牧咏袜诗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裾  ——《骈字类编》
衣香
唐 虞世南 中妇织流黄 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
唐 皮日休 茶中杂咏 其二 茶人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骈字类编》
一路 yí lù
(1).一条道路。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唐 司空图 《狂题》诗之十七:“莫道 太行 同一路,大都安稳属閒人。”
(2).引申为一种途径。《朱子语类》卷十五:“如佛 老 之学,它非无长处,但它只知得一路。”《陆象山语录》卷下:“问作文法,先生曰:……惟读书一路。”
(3).沿途。 唐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一路经行处,莓苔看履痕。” 宋 戴复古 《山村》诗:“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所以出了 彰化门 ,遇着骡轿车子,一路问来,果然问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她兴致勃勃地、慢慢地走着,一路欣赏四围的景色。”
(4).引申为谓事物在整个的进程中。如:这场球赛我们一路领先。
(5).一类;同一类。《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你两箇做一路,故意交他姦了我的女儿,丈夫回来,我怎的见他分説?”《老残游记》第七回:“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 鲁迅 《徬徨·孤独者》:“但我想,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么,请你忘记我罢。”
(6).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赌博》:“ 苏 常 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如果我真能够运米出洋,我倒好了!我销的只是 广东 一路, 天津 一路。” 冯仲云 《祁老虎》:“ 土龙山 农民暴动后,四处招募抗日好汉, 祁明山 被邀下山,充当了一路人马的首领。”
(7).一边;一面。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一路静悄悄地哭着,一路缓缓地数说。”
(8).一起。 杨朔 《潼关之夜》:“当天, 黄同志 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三:“如果高兴,你明天就和 叶平 一路来。”  ——《漢語大詞典》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2.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4.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5.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1.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2. 姓。如元代有暗伯。
  1.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氤氲 yīn yūn
(1).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白虎通·嫁娶》《易》:“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按,今本《易·繫辞下》作“絪緼”。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自氤氲混沌之世, 驪连 、 栗陆 之君,卦起龙图,文因鸟迹。”《旧唐书·李义府传》:“邃初冥昧,元气氤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覷。”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 松乔 伦,亦无英魄与烈魂;彼但堕落鬼与神,太乙主宰先氤氲。”
(2).迷茫貌;弥漫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效虬龙之蜿蝉,法虹霓之氤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汉武帝 获寳鼎於 汾 阴,将荐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氲有黄云盖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孽海花》第一回:“但觉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一阵阵从帘缝里透出来。” 朱自清 《冬天》:“﹝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指弥漫的烟气。 曹禺 《日出》第一幕:“﹝ 陈白露 ﹞自己很熟练地燃上香烟,悠悠然吐出淡蓝色的氤氲。”
(4).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 南朝 梁 沈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