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屈大均清代〕《读陈胜传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义豪杰先声鬼神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豪杰(豪傑)háo jié
亦作“ 豪桀 ”。
(1).指才能出众的人。《庄子·天下》:“豪桀相与笑之曰:‘ 慎到 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管子·七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遝,熛至风起。”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2).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 秦 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 任氏 独窖仓粟。”《汉书·刑法志》:“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桀务私,姦不輒得。”《后汉书·窦融传》:“﹝ 王莽 ﹞家 长安 中,出入贵戚,连结閭里豪杰,以任侠为名。”《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刘景巖 ﹞多财而喜侠,交结豪杰,家有丁夫兵仗,人服其强,势倾州县。”
(3).豪迈杰出。 晋 左思 《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新唐书·陈子昂传》:“其先居 新城 ,六世祖 太乐 ,当 齐 时,兄弟竞豪桀, 梁武帝 命为郡司马。”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又间有小诗三四章,皆雄伟豪杰,动人耳目。”《水浒传》第十一回:“曾有 东京 来的人,传説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  ——《漢語大詞典》
先声(先聲)xiān shēng
(1).谓使人震慑而先发的声威。 唐 张九龄 《勅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先声既振,后殿载扬。凶党闻之,卷甲而遁。” 金 元好问 《送杜招抚归西山》诗:“少日先声慑虎貔,只今骑马欲鷄栖。” 清 顾炎武 《金山》诗:“忽闻王旅来,先声动 燕 幽 。”《花月痕》第四回:“此等乌合之众,大人当以先声夺之。”
(2).昔日的声望。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旧政犹传 蜀 父老,先声已振 越 溪山。” 宋 苏辙 《送李诚之知瀛州》诗:“春风吹旌旆,先声遍城堡。”
(3).预兆;前导。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然而可以确信,神明的太阳,有赤色的晓霞为之先声。”
(4).事先宣扬。 胡适 《这一周》:“但这是一种‘与虎谋皮’的事,非有全国舆论协力作先声,协力作后盾,这事是不容易收效的。”  ——《漢語大詞典》
仗 zhàng《國語辭典》

仗 [ zhàng ]

  1. 兵器的总称。《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
  2. 战事、战争。如:「胜仗」、「败仗」、「打一场硬仗!」
  1. 凭借、依附。如:「仰仗」、「狗仗人势」。《汉书·卷四八·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2. 握、拿、持。如:「仗旗」。《西游记·第四回》:「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
鬼神 guǐ shén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