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文既已秩,同节此云备。
进士不读书,明经不根义。
诟病君子儒,于今作文弊。
礼部右词赋,诸生窃科第。
从道不违人,追趋斯近利。
李生何为者,力学务逊志。
羞耻事章句,深湛刺经艺。
常惟天子贵,无大明堂位。
邈焉三代风,尠矣百世继。
去圣日逾远,攻端非其致。
公玉既妄图,戴德亦缪记。
汉唐盛容典,规画不足示。
其间区区者,何暇盛德事。
确论无甚高,阔讲寖而坠。
披文会今古,援笔考同异。
面势本周官,织悉探吕氏。
俛拾林甫长,仰擿康成盩。
昭发老生蒙,冥符作者意。
圣期接千统,缛礼恢万祀。
无文既已秩,同节此云备。
宁当总章法,未擥云台议。
废兴有时合,聪明自民视。
成厦繄众材,至理岂一士。
南阙朝奏书,中朝夕鸣佩。
行矣无自遗,日中今可熭。
诟病君子儒,于今作文弊。
礼部右词赋,诸生窃科第。
从道不违人,追趋斯近利。
李生何为者,力学务逊志。
羞耻事章句,深湛刺经艺。
常惟天子贵,无大明堂位。
邈焉三代风,尠矣百世继。
去圣日逾远,攻端非其致。
公玉既妄图,戴德亦缪记。
汉唐盛容典,规画不足示。
其间区区者,何暇盛德事。
确论无甚高,阔讲寖而坠。
披文会今古,援笔考同异。
面势本周官,织悉探吕氏。
俛拾林甫长,仰擿康成盩。
昭发老生蒙,冥符作者意。
圣期接千统,缛礼恢万祀。
无文既已秩,同节此云备。
宁当总章法,未擥云台议。
废兴有时合,聪明自民视。
成厦繄众材,至理岂一士。
南阙朝奏书,中朝夕鸣佩。
行矣无自遗,日中今可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无文(無文)wú wén
(1).没有文字记述。《书·洛诰》:“ 周公 曰:‘王肇称 殷 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孔 传:“言王当始举 殷 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一说,文通“ 紊 ”,不紊乱。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今案,文当读为紊。紊,乱也。” 唐 蒋防 《连州廖先生碑铭》:“仙书无文,仙语无词;以心传心,天地不知。” 明 贾仲名 《书〈录鬼簿〉后》:“自 宫大用 已下一十八人,皆作其传……餘者皆无文焉。”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礼记·礼器》:“﹝礼﹞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4).谓朴实无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 少霞 无文,乃孝廉一叟耳,固知其不妄矣。” 金 元好问 《朝列大夫张公墓表》:“若夫确固而不移,质直而无文;直前径行,唯义所存。” ——《漢語大詞典》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礼记·礼器》:“﹝礼﹞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4).谓朴实无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 少霞 无文,乃孝廉一叟耳,固知其不妄矣。” 金 元好问 《朝列大夫张公墓表》:“若夫确固而不移,质直而无文;直前径行,唯义所存。” ——《漢語大詞典》
既已 jì yǐ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漢語大詞典》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漢語大詞典》
秩 zhì《國語辭典》
秩 [ zhì ]
名- 官吏的职位、品级。《管子·山至数》:「去其都秩,与其县秩。」《史记·卷五·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
- 俸禄。《左传·庄公十九年》:「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唐·韩愈〈争臣论〉:「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
- 十年为一秩。如:「八秩诞辰」。唐·白居易〈思旧〉诗:「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宋·苏轼〈无题〉诗:「六秩行当启,区中缘更疏。」
- 整齐有条理。《明史·卷一三八·陈修传》:「皆精心筹划,铨法秩然。」
同节(同節)tóng jié
同样的节度、规制。《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郑玄 注:“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 孔颖达 疏:“大礼与天地同节者,天地之形各有高下大小,为限节,大礼辨尊卑贵贱,与天地相似,是大礼与天地同节也。”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极天蟠地之礼,周旋揖让之规,百神於是会昌,二仪以之同节。”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备 ( 備 ) bèi
备 [ bèi ]
- 具备;完备:具~。完~。求全责~(要求全面、完美)。
- 预备;准备:预~。防~。准~。筹~。~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注。~忘录。
- 设备:设~。装~。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