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棱棱有方石,拾得通仙灵。

王居安宋代〕《游委羽山

几日同不到,到山心自清。
棱棱有方石,拾得通仙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棱棱有方通仙

棱棱(稜稜)léng léng
(1).寒冷貌。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 梁启超 《雷庵行》:“东方风云日渐恶,棱棱秋气满林壑。”
(2).形容人消瘦骨立。 曹禺 《日出》第四幕:“他的长袍已经没有了,上身只是一件藏青破棉袄,领扣敞着,露出棱棱几根颈骨。” 丁玲 《粮秣主任》:“我望着这瘦骨棱棱的老汉,他不多说话,静静的望着我,嘴角上似乎挂着一点似笑非笑的神气。”
(3).形容山石突兀、重迭。 陈三立 《江上》诗之二:“棱棱千峯电掷眼,还我 匡庐 心所亲。”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刘白羽 《樱花》:“这烈火就在这碧海、这大地、这棱棱山谷、这漠漠森林。”
(4).威严方正貌。 明 郭登 《送岳季方还京》诗:“君归復喜登臺阁,风裁棱棱尚如昨。”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狄刘祠》:“ 新安 程敏政 有謁新祠诗:‘……权奸扰扰悲桑海,风节棱棱重斗山。’”
失神发呆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继之 棱棱的道:‘你説还有可笑的,却説了半天麻疯的掌故,没有可笑的啊。’”
(1).严寒貌。《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李善 注:“稜稜霜气,严冬之貌。” 唐 王昌龄 《大梁途中作》诗:“郊原欲下雪,天地稜稜寒。” 金 元好问 《孤剑咏》:“清霜稜稜风入骨,残月耿耿灯映壁。”
(2).威严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孙兴公 见 林公 ,稜稜露其爽。” 唐 李白 《天马歌》:“逸气稜稜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新唐书·崔从传》:“ 从 为人严伟,立朝稜稜有风望,不喜交权利,忠厚而让。” 清 许汝霖 《送张侍御归里》诗:“孤忠原不问升沉,正气稜稜自古今。”
(3).形容消瘦骨立。 南唐 李建勋 《赠送致仕郎中》诗:“鹤立瘦稜稜,髭长白似银。” 宋 范成大 《病中夜坐》诗:“薄薄寒相中,稜稜瘦不禁。” 宋 辛弃疾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词:“瘦稜稜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明 无名氏 《赠书记·秘书赠合》:“只是可怜他病中鸡骨稜稜瘦。”
(4).形容高耸突起。 唐 韩偓 《南亭》诗:“松瘦石稜稜,山光溪淀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坡南下处,石渐稜稜露奇。”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怪石稜稜河腹怒,别风颯颯山容昏。” 清 黄景仁 《古柏行》:“寓斋数椽留十日,如此稜稜一株柏。”  ——《漢語大詞典》
有方 yǒu fāng
(1).犹四方,各方。有,词头。《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 孔 传:“王叹而以道告汝众方与众多士。”《国语·郑语》:“於是乎先王聘后於异姓,求财於有方,择臣取諫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韦昭 注:“使各以其方贿来,方之所无,则不贡。”
(2).有一定的去向、处所。《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何晏 集解:“ 郑 曰:‘方,犹常也。’” 邢昺 疏:“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己,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
(3).有道;得法。《庄子·人间世》:“有人於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方,道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 瓉 少稟志节,资性忠果,奉上以诚,率下有方。” 唐 韩愈 《答李翊书》:“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志铭》:“既而经纪有方,智足以扩其业,利足以仁其三族。”如:领导有方;指挥有方。  ——《漢語大詞典》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拾 shí/shè《國語辭典》

拾 [ shí ]

  1. 捡取、拿起。如:「拾穗」、「拾人牙慧」、「拾金不昧」。《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涂不拾遗。」
  2. 收集、收敛、整理。如:「把房间收拾干净。」
  1. 射鞲,古代射箭时所用的皮制护袖。《诗经·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汉·毛亨·传:「决,钩弦也。拾,遂也。」也称为「遂」。
  2. 十的大写。

拾 [ shī ]

  1. 参见「拾翻 」条。

拾 [ shè ]

  1. 参见「拾级 」条。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通仙(通僊)tōng xiān
亦作“ 通僊 ”。
(1).谓众仙。《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李善 注:“通仙,谓众仙也。”
(2).谓非凡,不同一般。 明 沈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 庖牺 遗绪费钻研,赖有 君平 演后传,徵应妙通僊,休咎几微如见。”
(3).形容本领极大。 茅盾 《子夜》十一:“ 徐曼丽 就是通仙,也不能马上就知道我在这里。”  ——《漢語大詞典》
灵 ( 靈 ) líng
灵 [ líng ]
  1. 有效验:~验。~丹妙药。
  2. 聪明,不呆滞:~巧。机~。~慧。
  3. 敏捷的心理活动:~机。~感。~性。
  4. 精神:~魂。心~。英~。
  5.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精~。
  6.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活。~犀。~便(biàn )。
  7. 关于死人的:幽~。~魂。~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