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汉人质朴摈文饰,列传所阙名仍垂。

邵堂清代〕《荥阳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闻熹邑长范史遗,荒榛断垄霾残碑。按出虎朝掘土得,为矼为碍吁可悲。

经国以礼刑罚省,想见政肃风清时。迁槐里令辟书阻,不幸短命同吁嚱。

校尉牒下丞与尹,竖石坟道旌所司。汉人质朴摈文饰,列传所阙名仍垂。

摩挲文字感时代,如我作吏颜忸怩。方今吏局愈败坏,五蠹六虱织人儿。

催科踊跃盗党获,黉校修葺城垣随。但无龃龉皆尤异,长官夸美无余词。

兴利革弊数大政,彼及民事咸缺亏。吾闻循吏政浑穆,事如无事为无为。

春风韶煦物不觉,句出萌达皆转移。龚黄仇卫人代远,姓氏寥落如娥羲。

润饰吏事湛经术,从政令亦远时宜。汉家取士不拘格,牧羊牧豕执戟枝。

韩君昔丁熹平世,党锢幸不遭诋訾。缓民急吏政本得,治谱千载无纷歧。

司隶校尉亦长者,风劝良吏屏阿私。循吏少,民阜熙。

循吏多,民怨咨。吏书上考作郡去,黄金白银胡累累。

道旁碑石述惠政,姓氏不复居人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汉人质朴文饰列传阙名

汉人(漢人)hàn rén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漢語大詞典》
质朴(質樸)zhì pǔ
亦作“ 质朴 ”。 朴实淳厚。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实性》:“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无余 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晋书·纪瞻传》:“皇代质朴,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下》:“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此郡僻处万山中,风俗质朴,混沌未凿。”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漢語大詞典》
摈 ( 擯 ) bìn
摈 [ bìn ]
  1. 排除,抛弃:~弃。~除。~黜(罢黜并放逐)。~诸门外。
  2. 古同“傧”,迎宾。
文饰(文飾)wén shì
(1).亦作“ 文飭 ”。彩饰。《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飭” 汉 高诱 注:“不文飭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九引作“饰”。
(2).引申谓打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
(3).文辞修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
掩饰,遮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梁元帝 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伪跡昭然,理难文饰。”《明史·杨言传》:“ 邦奇 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詬辱大臣,荧或圣听。”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文饰这种丑恶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漢語大詞典》
列传(列傳)liè zhuàn
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文少者则具出姓名,若 司马相如 、 东方朔 是也。”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阙名(阙名)
宋书符瑞志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也汉有周舒者善内学人或问之舒曰当涂高者魏也舒既没谯周又问术士杜琼曰周徵君以为当涂高魏也其义何在琼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以类言耳  ——《骈字类编》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垂 chuí《國語辭典》

垂 [ chuí ]

  1. 由上往下掉落。如:「垂泪」、「垂涎」、「垂缨」。
  2. 留传后世。如:「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1. 及、将要。如:「垂危」、「功败垂成」。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垂死病中惊坐起。」
  2. 晚辈受长辈关爱的敬语。如:「垂爱」、「垂询」、「垂念」。
  1. 边疆。《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史记·卷五·秦本 纪》:「在西戎,保西垂。」通「陲」。
  2. 旁边。《文选·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