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廿载禁林同侍讲,五更青琐共趋朝。

刘铉宋代〕《送杜亚卿赴南京

一樽倾罢雨潇潇,客思离情总不消。
廿载禁林同侍讲,五更青琐共趋朝。
西风鸿雁南归急,落日云烟北望遥。
此际送君无限意,疏疏杨柳玉河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廿禁林侍讲五更青琐趋朝

廿 niàn《國語辭典》

廿 [ niàn ]

  1. 二十。秦·李斯〈泰山刻石〉:「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脩飭,廿有六年。」唐·杜甫〈客堂〉詩:「舊疾廿載來,衰年得無足。」
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1.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2.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载 [ zài ]
  1.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2. 充满:怨声~道。
  3.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4. 姓。
禁林 jìn lín
(1).皇家园林。 汉 班固 《西都赋》:“命 荆州 使起鸟,詔 梁 野而驱兽,毛羣内闐,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 南朝 梁 何逊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禁林终宴晚,华池物色曛。”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禁林鶯语滑,蝶狂飞。”
(2).翰林院的别称。 唐 元稹 《寄浙西李大夫》诗:“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旧唐书·郑畋传》:“禁林素号清严,承旨尤称峻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蒋太史》:“为人篤嗜内典,一意台宗,虽早登禁林,尝有出世之想。”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侍讲(侍講)shì jiǎng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女倡歌舞於前。 植 侍讲积年,未尝转眄, 融 以是敬之。学终辞归。”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后汉书·桓郁传》:“ 和帝 即位,富於春秋,侍中 竇宪 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由是迁长乐少府,復入侍讲。”《后汉书·桓荣传》:“ 荣 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后病愈,復入侍讲。”《北史·高允传》:“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 唐 韩愈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及此年, 韦侯 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二章四:“ 梁鼎芬 在侍讲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宣统 九年正月初七日, 庆亲王 奕劻 死。’”
(3).官名。 汉 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 魏明帝 。 唐 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宋 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 元 明 清 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 南北朝 、 唐 、 宋 诸王府,亦有侍讲。 唐 张九龄 《贺侍讲徧赐衣服状》:“右 高力士 宣称:陛下亲讲读《毛诗》,徧赐侍讲 陈希烈 三品兼衣物等。”《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三年》:“以 司马懿 为太傅…… 彦 为散骑常侍、侍讲。” 胡三省 注:“以在 少帝 左右,令侍讲説。侍讲之官,起乎此也。”《宋史·职官志二》:“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为侍讲、侍读。” 明 沈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小生今年十六岁,往京应试。忝中第一名,官授侍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京城里的窑姐们最粗最贱,不知怎么那一班人偏要去走动……谁知里面有三个阔客:一个是侍郎,一个是京堂,一个是侍讲。”  ——《漢語大詞典》
五更 wǔ gēng
(1).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详“ 三老五更 ”。
(2).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3).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南朝 陈 伏知道 《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五更时,上已遣小内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启库取书。”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边,风里雨里,起五更睡半夜。”  ——《漢語大詞典》
青琐(青瑣)qīng suǒ
亦作“ 青锁 ”。亦作“ 青璅 ”。
(1).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 曲阳侯 根 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以青画户边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种装饰。《后汉书·梁冀传》:“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琐。”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餘间,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张昭 《观德舞》诗:“氤氲龙麝交青琐,彷佛锡鑾下蕊珠。”
(2).借指宫廷。《晋书·夏侯湛传》:“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琐,入金墉者,无日不有。”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臣闻紫机务重,青锁任隆。”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迭办,几能勾青琐点朝班。” 清 姚鼐 《郑前邨以辰州守被议授员外郎》诗:“青琐几人怜故侣,白头相遇数衔桮。”
(3).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瓏。”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黄扉蔼蔼,青琐沉沉,有若 张公 之万户千门。” 元 李致远 《新水令·离别》曲:“青琐畔,綉幃前,少箇嬋娟,酬不了少年愿。”
(4).刻镂成格的窗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喻指篱笆。 唐 元稹 《红芍药》诗:“芍药绽红綃,巴篱织青琐。” 南唐 张泌 《芍药》诗:“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趋朝(趨朝)qū cháo
亦作“趍朝”。 上朝。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八:“宰相趋朝,騶唱过门。”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趍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