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丹桂 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漢語大詞典》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漢語大詞典》
迎风(迎風)yíng fēng
(1). 汉 代楼观名。《汉书·扬雄传上》:“ 甘泉 本因 秦 离宫,既奢泰,而 武帝 復增 通天 、 高光 、 迎风 。” 汉 张衡 《西京赋》:“既新作於 迎风 ,增 露寒 与 储胥 。”《文选·曹植〈赠徐干〉诗》:“ 文昌 鬱云兴, 迎风 高中天。” 李善 注引《地理书》:“ 迎风观 在 鄴 。”
(2).逆风;对着风。《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文选·张协〈七命〉》:“尔乃嶢榭迎风,秀出中天。” 李善 注引 曹植 《七启》:“迎清风而立观。”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倡女倦春闺,迎风戏玉除。” 朱自清 《潭柘寺戒坛寺》:“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
(3).指纳凉。《红楼梦》第三一回:“ 袭人 正在堦下倚槛迎风,忽见 湘云 来了,连忙迎下来。”
(4).犹闻风。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彊梁之兇,销鑠缩栗,迎风而委伏。”
(5).迅即,马上。《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不一时,捉到了,迎风就打四十板。”
(6).犹随风。《绿野仙踪》第九五回:“説他的腰是弱柳迎风,説他的头是乌云笼罩。” 冰心 《再寄小读者》十:“中国共产党,自从他一诞生,就举起一面迎风招展的革命红旗。”
(7).犹接风。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记赋役》:“如各上司按临,例有迎风饭、下马饭、閲操酒、送风饭,动以数金计。”《豆棚闲话·朝奉郎挥金倡霸》:“那些积年伙计,俱来备席迎风。”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头次 刘作非 胡子队来,你摆三天三宿的迎风香堂。” ——《漢語大詞典》
(2).逆风;对着风。《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文选·张协〈七命〉》:“尔乃嶢榭迎风,秀出中天。” 李善 注引 曹植 《七启》:“迎清风而立观。”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倡女倦春闺,迎风戏玉除。” 朱自清 《潭柘寺戒坛寺》:“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
(3).指纳凉。《红楼梦》第三一回:“ 袭人 正在堦下倚槛迎风,忽见 湘云 来了,连忙迎下来。”
(4).犹闻风。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彊梁之兇,销鑠缩栗,迎风而委伏。”
(5).迅即,马上。《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不一时,捉到了,迎风就打四十板。”
(6).犹随风。《绿野仙踪》第九五回:“説他的腰是弱柳迎风,説他的头是乌云笼罩。” 冰心 《再寄小读者》十:“中国共产党,自从他一诞生,就举起一面迎风招展的革命红旗。”
(7).犹接风。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记赋役》:“如各上司按临,例有迎风饭、下马饭、閲操酒、送风饭,动以数金计。”《豆棚闲话·朝奉郎挥金倡霸》:“那些积年伙计,俱来备席迎风。”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头次 刘作非 胡子队来,你摆三天三宿的迎风香堂。” ——《漢語大詞典》
蓓蕾 bèi lěi
亦作“ 蓓藟 ”。 花蕾,含苞未放的花。 闽 徐夤 《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蓓蕾抽开素练囊,琼葩薰出白龙香。”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六:“刺桐花深红,每一枝数十蓓藟,而叶颇大,类桐,故谓之刺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时已初冬,墻内不知何花,蓓蕾满树。” 艾青 《春》诗:“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漢語大詞典》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摘 zhāi《國語辭典》
摘 [ zhāi ]
动- 用手采取。如:「摘花」、「摘下」、「摘取」、「采摘」。《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掉下刚刀,摘了弓箭,脱却袍凯。」
- 选取。如:「摘录」。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指出、批评。如:「指摘」。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 借贷。如:「东摘西借」。《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因为我们今儿个有点儿紧用项,找您摘给我们几百块钱用。」
摘 [ tì ]
动- 侵扰。《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 发动。唐·元稹〈黄明府〉诗:「便邀连榻坐,兼共榜船行。」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斜插
南史王俭传监试诸生巾卷在廷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帻斜插簪朝野慕之相与放效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盖自况也 ——《分类字锦》
竟 jìng《國語辭典》
竟 [ jìng ]
动- 乐曲演奏完毕。《说文解字·音部》:「竟,乐曲尽为竟。」
- 完成、终了、完毕。如:「未竟之业」。《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唐·柳宗元〈田家〉诗三首之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 穷究、追究。如:「穷原竟委」。《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唐·颜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 全、整。如:「竟日」、「竟夜」。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居然。如:「竟然」、「他竟敢不理我。」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三:「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
- 到底、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询〈赠织锦人〉诗:「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
- 直接。《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竟往夏口,尽起军前来相助。」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偎 wēi《國語辭典》
偎 [ wēi ]
动- 傍著、靠著。如:「依偎」。唐·温庭筠〈南湖〉诗:「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偎山靠水安营寨,扫荡贼兵建勋劳。」
- 安慰、劝诱,带有哄骗的意思。《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怕女儿不肯,须是缓缓的偎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