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役胥遵大义,讼牒上狂澜。

陈晔宋代〕《我爱淳安好 其十

我爱淳安好,百方民力宽。役胥遵大义,讼牒上狂澜。

公赋争先入,穷阎可奠安。从今滋向化,为政不因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义讼牒狂澜

役 yì《國語辭典》

役 [ yì ]

  1. 戍守边疆。《说文解字·彳部》:「役,戍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2. 使唤、差遣。如:「役使」、「奴役」。《孟子·离娄上》:「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3. 作为、施行。《礼记·表记》:「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
  4. 服事。《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晋·杜预·注:「役,事也。」
  5. 吸引、牵缠。唐·孟郊〈古离别〉诗:「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唐·顾敻〈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词:「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1. 士兵。《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2. 事件。多指战争而言。如:「战役」、「八二三之役」。《左传·昭公五年》:「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
  3. 为国家所尽的义务、劳力。如:「兵役」、「服役」。
  4. 供差遣的人。如:「苦役」、「仆役」、「杂役」。《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陶潜传》:「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胥 xū《國語辭典》

胥 [ xū ]

  1. 古代掌管捉捕盗贼的官,后泛指小吏。如:「胥吏」。唐·柳宗元〈封建论〉:「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宋·梅尧臣〈田家语〉诗:「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2. 姓。如春秋时晋有胥甲。
  1. 等待。《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2. 视察。《诗经·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
  1. 相、互相。《书经·大诰》:「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公羊传·桓公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
  2. 皆、都。《诗经·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天文斯观,民胥以傚。」
  1. 语末助词。表示语气。《诗经·大雅·韩奕》:「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遵 zūn《國語辭典》

遵 [ zūn ]

  1. 顺著、循著。《楚辞·屈原·九歌·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文选·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2. 依照。如:「遵命」。《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讼牒(訟牒)sòng dié
诉状。 宋 韩琦 《答孙植太博后园宴射》诗:“铃索声沉讼牒稀,优游大司养疎拙。”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弭讼》:“起讼有原,书讼牒者是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讼牒朝投,判牘夕下,署无留案,狱无滞囚。”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狂澜(狂瀾)kuáng lán
(1).汹涌的波浪。 唐 韩愈 《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普滋生於湛露,息吞噬於狂澜。” 陈毅 《初游青岛》诗:“战士正操练,渔民斗狂澜。”
(2).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三:“一自狂澜翻大陆,遂令郎署属危途。” 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时千七百九十三年之秋,革命之狂澜,轰天撼地。” 林伯渠 《赠北赴热察诸同志》诗:“为障狂澜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亦指纷繁的思潮。 叶圣陶 《穷愁》:“狱底沉宵,脑海中益兴狂澜,起伏无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