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识字函雅故,审乐辨箫韶。

钱谦益清代〕《古诗赠新城王贻上

风轮持大地,击扬为风谣。
吹万肇邃古,赓歌畅唐姚。
朱弦泛汉魏,丽藻沿六朝。
有唐盛词赋,贞符汇元包。
百灵听驱使,万象穷锼雕。
干灯咸一光,异曲皆同调。
彼哉諓諓者,穿穴纷科条。
初盛别中晚,画地成狴牢。
妙悟掠影响。指注窥厘毫。
瓮天醯鸡覆,井月痴猿号。
化为劣诗魔,飞精入府焦。
穷老蔽蔀屋,不得瞻泬寥。
正始日以远,词苑杂莠苗。
献吉才雄骜,学杜餔醨糟。
仲默俊逸人,放言訾谢陶。
考辞竞嘈囋,怀响归浮漂。
江河久壅决,厬潏亦腾嚣。
幺弦取偏张,苦调搜啁噍。
鸟空而鼠即,厥咎为诗妖。
丧乱亦云朊,诗病不可瘳。
譬彼膏盲疾,传染非一朝。
呜呼杜与韩,万古垂斗杓。
北征南山诗,泰华争岧峣。
流传到于今,不得免傲嘲。
况乃唐后人,嗤点谁能跳。
穷子抵尺壁,冻人裂复陶。
熠耀点须弥,可为渠略标。
昌黎笑群儿,少陵诃汝曹。
嗟我老无力,掩耳任叫呶。
王君起东海,七叶光汉貂。
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
识字函雅故,审乐辨箫韶。
落纸为歌诗,绛云卷青霄。
自顾骨骼马,创残卧东郊。
敢云老识路,昏忘惭招邀!
河源出星海,东流日滔滔。
谁跖巨灵掌,一手堙崩涛?
古学尚根干,流俗沸螗蜩。
伪体不别裁,何以亲风骚?
珠林既深深,玉河复迢迢。
方当剪榛楛,未可荣兰苕。
瓦釜正雷鸣,君其信所操。
勿以独角麟,媲彼万牛毛。
伊余久归佛,繙经守僧寮。
枨触为此诗,狂言放调刁。
无乃禅病发?放笔自抑搔。
起挑长明灯,忏除坐寒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识字雅故审乐箫韶

识字(識字)shí zì
(1).认识文字。《宋书·沈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漢語大詞典》
函 hán《國語辭典》

函 [ hán ]

  1. 舌頭。《說文解字·𢎘部》:「函,舌也。」
  2. 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 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 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 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 函。」
  6. 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
  1. 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唐·顏師古·注:「函,容也。」
  2. 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3. 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雅故 yǎ gù
(1).素心;素愿。《史记·荆燕世家》:“今 吕氏 雅故本推轂 高帝 就天下,功至大,又亲戚太后之重。” 司马贞 索隐:“雅训素也。谓 吕氏 素心奉推 高祖 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进涂然也。”
(2).故旧,旧友。《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御下少恩,虽腹心雅故,皆为仇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公皆 蜀 人,皆非有平生雅故。” 钱基博 《辛亥革命运动中之蔡锷》:“ 度 与 黄兴 雅故,为 世凯 疏通其意。”
(3).雅正的训释。《汉书·叙传下》:“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包含雅训之故,及古今之语。” 清 钱谦益 《向言》之一:“夫儒者之学,函雅故,通文章,逢衣博带,摄齐升堂,以为博士官文学掌故,优矣。”  ——《漢語大詞典》
审乐(審樂)shěn lè
审辨乐曲。《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师旷 止能审乐,不能作乐。”  ——《漢語大詞典》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1.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2.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1.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箫韶(簫韶)xiāo sháo
(1). 舜 乐名。《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万钧之为重,衝飈不能移,《簫韶》未九成,灵鸟不紆仪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二出:“梨园职掌,宠倖徼天上,论《簫韶》九成奚让,试看彩凤来仪,太平有象。”
(2).泛指美妙的仙乐。 唐 李绅 《忆夜直金銮殿承旨》诗:“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簫韶碧落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