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石达开清代〕《入川题壁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盗有道诗书所不

大盗(大盜)dà dào
(1).盗窃财物众多或进行盗窃活动猖獗的人。《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吕氏春秋·孟夏》:“ 颜涿聚 , 梁父 之大盗也,学於 孔子 。”
(2).指大强盗。《绿野仙踪》第八回:“ 仲彦 道:‘弟係緑林中一大盗也。’”
(3).指窃国篡位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我 高祖 创业, 太宗 成之,三后继统,王猷如一。大盗间起, 开元 中兴。力倍造化,功包天地。” 王琦 注:“大盗指 韦武 诸贼臣,以其谋危宗社,故曰大盗。”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有道 yǒu dào
(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 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廪, 伊尹 负於鼎俎…… 仲尼 畏 匡 ,菜色 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 唐 韩愈 《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 阳城 於 愈 ,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有道,有道德者。”《文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於侧陋,开敢諫之直言。” 薛综 注:“举有道之士而用之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 敬 五十之年,齗齗此事,不日进,则日退,惟得有道教正之,或可不为流俗人所限。”
(3).谓政治清明。《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天下有道,人皆乐也。”《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指政治清明之世。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莫乱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5).有办法。《管子·地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
(6). 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后汉书·桓荣传》:“后举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并辟,皆不应。”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 豫章 太守 陈蕃 ,太守 黄琼 辟皆不就,举有道,拜 太原 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漢語大詞典》
诗书(詩書)shī shū
(1).《诗经》《尚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2).泛指书籍。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 潘华 自恃家富,不习诗书,不务生理,专一闝赌为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 松赞干布 爱好 汉 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 长安 ,入太学学习诗书。”
(3).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 文帝 称为二宝。”
(4).诗作和书信。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漢語大詞典》
所不
誓词。假使不  ——《整理自网络》
屑 xiè《國語辭典》

屑 [ xiè ]

  1. 碎末、粉碴。如:「木屑」、「鐵屑」、「粉筆屑」。
  1. 研磨成碎片。《禮記·內則》:「屑桂與薑。」
  2. 顧惜、在乎。《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3. 認為值得的。多與「不」連用,有輕視之意。如:「不屑一顧」。
  1. 細碎的、微小的。《管子·地員》:「五沙之狀,粟焉如屑塵厲。」《文選·木華·海賦》:「崩雲屑雨,浤浤汩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