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蓑衣 suō yī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至於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於蓑衣。” 唐 刘禹锡 《插田歌》:“农妇白紵裙,农夫緑蓑衣。”《红楼梦》第四五回:“一语未尽,只见 寳玉 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峻青 《老水牛爷爷》:“实在是瞌睡不过了的时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辅,闭一闭眼睛。” ——《漢語大詞典》
蒙 mēng/méng/měng《國語辭典》
蒙 [ méng ]
动- 覆盖、遮著。如:「蒙上一张纸。」
- 欺骗、瞒骗。如:「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 冒。《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汉书·卷四九·鼌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 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谢。」《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遭受、遭遇。如:「蒙难」。《易经·明夷卦·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黄河决溢,千里蒙害。」
- 昏昧无知的心智。如:「启蒙」。《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一·举痛论》:「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 孩童。如:「童蒙」。
-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进退两难,不知所适之象。
- 蒙古的简称。如:「蒙藏」。
- 姓。如秦朝有蒙恬。
短褐 duǎn hè
(1).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 孙诒让 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簞瓢屡空,晏如也。” 逯钦立 注:“短褐,粗布短衣。”《荀子·大略》“衣则竖褐不完” 唐 杨倞 注:“竖褐,僮竖之褐,亦短褐也。” 明 杨士奇 《汉江夜泛》诗:“短褐不掩脛,嵗暮多苦寒。” 清 方文 《将去彭城留别魏少尹》诗:“短褐尚不完,敢作狐貉想?”
(2).指地位卑下的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漢語大詞典》
(2).指地位卑下的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漢語大詞典》
野饭(野飯)yě fàn
(1).指粗淡的农家饭食。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宋 梅尧臣 《卫州通判赵中舍》诗:“沙田多种稻,野饭殊脱粟。”
(2).犹野餐。 唐 刘长卿 《送顾长》诗:“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 ——《漢語大詞典》
(2).犹野餐。 唐 刘长卿 《送顾长》诗:“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 ——《漢語大詞典》
摘 zhāi《國語辭典》
摘 [ zhāi ]
动- 用手采取。如:「摘花」、「摘下」、「摘取」、「采摘」。《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掉下刚刀,摘了弓箭,脱却袍凯。」
- 选取。如:「摘录」。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指出、批评。如:「指摘」。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 借贷。如:「东摘西借」。《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因为我们今儿个有点儿紧用项,找您摘给我们几百块钱用。」
摘 [ tì ]
动- 侵扰。《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 发动。唐·元稹〈黄明府〉诗:「便邀连榻坐,兼共榜船行。」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 害,毁坏:~害。摧~。
-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 凶恶:~忍。~酷。凶~。
苡 yǐ《國語辭典》
苡 [ yǐ ]
- 參見「芣苡」、「薏苡」等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