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

陈炳宋代〕《翠微寺

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
三十六峰浑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麻衣狮子吼门外泉声

麻衣 má yī
(1).即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时穿的常服。《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閲,麻衣如雪。” 郑玄 笺:“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参见“ 深衣 ”。
(2).古时丧服。《礼记·间传》:“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 郑玄 注:“谓之麻者,纯用布,无采饰也。” 唐 王建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诗:“ 汉 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 刘白羽 《英雄城--平壤》:“有一次,在一个农民热诚者大会上,有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他穿戴了麻衣麻帽到会场上来,他说:‘同志们,我的麻衣是为了我们那里被 美国 兵杀死的一百一十七个女人穿的。’”
(3).麻布衣。古时平民所穿。 唐 杜甫 《前苦寒行》:“ 楚 人四时皆麻衣, 楚 天万里无晶辉。” 宋 谢翱 《青篛亭》诗:“归路逢樵子,麻衣草结裳。” 清 阎尔梅 《燕赵杂吟》:“麻衣桃杖出都门, 燕 赵 风光细讨论。”
(4).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物衣服。 唐 李贺 《野歌》:“麻衣黑肥衝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王琦 汇解:“ 唐 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苧葛之类。”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5).借指应试举子。 唐 韩偓 《及第过堂日作》诗:“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謁相庭。”
(6).见“ 麻衣相法 ”。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狮子吼(獅子吼)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沈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漢語大詞典》
门外(门外)
唐 杜甫 三绝句 其二 鸬鹚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骈字类编》
泉声(泉声)
唐 顾非熊 寄陆隐君 定拟秋凉过南崦,长松石上听泉声。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二首 其二 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
唐 张乔 游南岳 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二 晓次神景宫 天籁如击琴,泉声似摐铎。
唐 灵一 送王颖悟归左绵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骈字类编》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拍 pāi《國語辭典》

拍 [ ​pāi ]

语音
  1. 用手掌轻打。如:「拍手」、「拍掉灰尘」。《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2. 照相。如:「他们商量如何拍一张好的相片,来参加摄影比赛。」
  3. 发、发送。如:「拍电报」。
  4. 巴结、奉承。如:「拍马屁」。
  1. 击打东西的器具。如:「球拍」、「苍蝇拍」。
  2. 乐曲的节奏。如:「节拍」。
  3. 量词。计算音乐节奏的单位。如:「半拍」、「这首儿歌每小节有四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王维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拍 [ pā ]

  1. 形容拍击的声音。《红楼梦·第二一回》:「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摝著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也作「㕷」、「啪」。

拍 [ ​pò ]

读音
  1. (一)​之读音。

拍 [ bó ]

  1. 肩胛。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1.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2.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3.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1.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3.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1.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2.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1.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2.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1.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