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曦轮猎野枯杉松,火焚泰华云如峰。

龚宗元宋代〕《六月吟

曦轮猎野枯杉松,火焚泰华云如峰。
天地炉中赤烟起,江湖煦沫烹鱼龙。
生狞渴兽唇焦断,峻翮无声落晴汉。
饥民逃生不逃热,血迸背皮流若汗。
玉宇清宫彻罗绮,渴嚼冰壶森贝齿。
炎风隔断真珠帘,池口金龙吐寒水。
象床珍簟凝流波,琼楼待月微酣歌。
王孙昼夜纵娱乐,不知苦热还如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曦轮杉松火焚泰华

曦轮(曦輪)xī lún
指太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朝日乐章》:“永流洪庆,式动曦轮。” 唐高宗 《立春日游苑迎春》诗:“迎春正啟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清 赵翼 《杨舍城北登望海楼》诗:“是时卓午悬曦轮,潮气上逼白日昏。”参见“ 曦车 ”。  ——《漢語大詞典》
猎 ( 獵 ) liè
猎 [ liè ]
  1. 打猎;捕捉禽兽:狩~。渔~。~捕。~取。~人。~户。~狗。~枪。
  2. 搜寻;物色:~奇。
猎 [ xī ]
  1. 古代传说中一种像熊的兽。《廣韻•昔韻》:“猎,獸名,似熊。出《山海經》。”
猎 [ què ]
  1. 同“㹱”。良犬名。《集韻•藥韻》:“㹱,宋良犬名。或作猎。”
野 yě《國語辭典》

野 [ yě ]

  1. 郊外。《書經·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廣平的地方。《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3. 界限、地域。如:「分野」、「視野」。《淮南子·原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4. 民間。《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故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
  1. 質樸。《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
  2. 粗鄙無禮、放縱不馴。如:「粗野」、「撒野」。《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3. 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4. 非正式的。如:「野錄」、「野乘」、「野史」。
  1. 非常、很。如:「朔風野大」。
枯 kū《國語辭典》

枯 [ kū ]

  1. 草木失去生機。如:「枯木逢春」。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元·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 乾、乾涸。如:「枯井」、「海枯石爛」、「枯魚之肆」。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九:「眾鳥集榮柯,窮魚守枯池。」
  3. 憔悴、瘦瘠。《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勸而容貌不枯。」《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魂魄飛揚,形容已枯。」
  1. 油料作物經榨油後剩餘的渣滓,多製成餅狀,供飼料、肥料之用。如:「茶枯」、「油枯」。
  2. 中醫上稱半身不遂的病為「枯」。
杉松 shān sōng
(1).杉树与松树。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四:“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唐 韦应物 《对春雪》诗:“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2).树名。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叶线型,先端尖或钝,球果圆柱形。分布于 长白山 及 吉林 山区,为 东北 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也称沙松、东北杉松。  ——《漢語大詞典》
火焚
左传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脱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谷梁传御廪之灾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为唯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志不敬也注用火焚之馀以祭宗庙非人子所以尽其心力不敬之大也天周语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 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𨽻下夷于民 齐书豫章王嶷传性汎爱不乐闻人过失左右有投书相告置靴中竟不视取火焚之
又顾欢传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  ——《骈字类编》
泰华(泰華)tài huà
(1). 泰山 与 华山 的并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伊闕 在其南, 羊肠 在其北,修政不仁, 汤 放之。” 宋 辛弃疾 《临江仙·戏为山园苍壁解嘲》词:“有心雄 泰 华 ,无意巧玲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斯真 泰 华 两峯,同标峻絶矣。”
(2).即 华山 。 明 杨基 《送魏万之安西》诗:“云散岳莲开 泰 华 ,月寒郊树隐 新丰 。”  ——《漢語大詞典》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