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引 yǐn《國語辭典》
引 [ yǐn ]
动- 开弓。《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拉。《韩非子·人主》:「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聊斋志异·卷一·尸变》:「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
- 伸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 领导、带领。《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红楼梦·第一回》:「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
- 招致、招惹。如:「抛砖引玉」。唐·白居易〈初授秘监并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无端唱出兴亡恨,引得傍人也泪流。」
- 推荐、选拔。《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唐·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合引书生。」
- 援用。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
- 退避、退出。《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宋·苏轼〈与辩才禅师〉诗:「得此闲郡,虽未能超然远引,亦退老之渐也。」
- 承受。《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庶人佑传》:「诚能饬躬引咎,万纪请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国演义·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引等于一百公尺。也称为「公引」。
- 纸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
- 通行证。如:「路引」。《西游记·第五四回》:「请投馆驿注名上簿,待下官执名奏驾,验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了大尹,给引还乡。」
- 拉柩车的绳索。《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 文体名。相当于「序」,而较序短。唐·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苏东坡祖名字,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 一种乐府诗体。如:「思归引」、「箜篌引」。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赋、颂、引、谣、……、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
袖 xiù《國語辭典》
袖 [ xiù ]
名- 衣服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如:「衣袖」。《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文选·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 把东西藏在袖子里。《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我得一卷书,麤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视。」
拂 fú/bì《國語辭典》
拂 [ fú ]
名- 掸拭尘埃或驱除蚊蝇的用具。如:「拂子」。汉·徐淑〈又报嘉书〉:「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南史·卷四五·陈显达传》:「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
- 抹拭。《仪礼·士昏礼》:「主人拂几。」
- 轻轻掠过、擦过。如:「春风拂面」。唐·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红楼梦·第四九回》:「闻得一阵寒香拂鼻。」
- 甩动、抖动。如:「拂袖而去」。《西游记·第七一回》:「那菩萨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俱无,黄沙绝迹。」
- 违反、违逆。《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只因难拂你老先生一片为好的意思。」
拂 [ bì ]
动- 辅助。通「弼」。参见「拂士 」条。
台山(台山)
元史董文炳传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文炳驰至寨下谕以祸福不应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极兵威者欲活汝众也不速下今屠寨矣守者惧遂降 明一统志台山在平凉府灵台县东北十里山多奇木异禽甘泉秀石又固原州南三里亦有台山以上有烽火台而名 ——《骈字类编》
山尽(山尽)
唐 崔涂 南山旅舍与故人别 山尽路犹险,雨馀春却寒。
元 周伯琦 纪行诗 其十六 岭西通驿传,山尽见邮亭。 ——《骈字类编》
元 周伯琦 纪行诗 其十六 岭西通驿传,山尽见邮亭。 ——《骈字类编》
字 zì《國語辭典》
字 [ zì ]
名-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如:「单字」、「汉字」、「同义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本名以外另取的别号。如:「岳飞字鹏举」。《左传·隐公八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
- 契约、单据。如:「字据」、「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红楼梦·第六四回》:「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
- 发出的字音。如:「咬字清楚」、「字正腔圆」。
- 姓。如汉代有字长孺。
- 女子许嫁。如:「尚未字人」、「待字闺中」。
- 抚育。《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 爱。《书经·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灭 ( 滅 ) miè
灭 [ miè ]
- 火熄:熄~。
- 完,尽,使不存在 :~口。~亡。不可磨~。~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 淹没:~顶之灾。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