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

李公明宋代〕《中庸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
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
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中庸中庸乃是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义 ( 義 ) yì《國語辭典》
  1. 「义 」的异体字。
乃是 nǎi shì
(1).却是。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六:“ 树 ( 秦树 )低头急去数十步,顾其宿处,乃是冢墓。”《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朱氏 正要问个备细,一阵冷风,遍体颯然惊觉,乃是南柯一梦。”
(2).是;就是。《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平山冷燕》第三回:“小女此扇,乃是草书,故此飞快。”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象和尚。”  ——《漢語大詞典》
庸 yōng《國語辭典》

庸 [ yōng ]

  1. 需要。如:「无庸置疑」。《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老残游记·第七回》:「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想个至良极美的法则。」
  2. 任用、使用。唐·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3. 酬谢。如:「酬庸」。《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
  1. 平常的、普通的。如:「平庸」。《易经·乾卦·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2. 愚笨、拙劣的。如:「庸医」。
  1. 功劳。《国语·晋语七》:「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2. 雇工。《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汉书·卷三七·栾布传》:「(彭越)​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
  3. 姓。如战国时秦国有庸芮。
  1. 岂。《左传·庄公十四年》:「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汉·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1. 于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北史·卷九·周孝闵帝本纪》:「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尔焉。」

庸 [ ​yúng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