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知止远卑辱,奚敢谓高尚。

钱亿年宋代〕《避暑椒山呈潘师清

凉风生层峦,炎日遮叠嶂。
我来兹地游,主焉乐清旷。
为吏即华颠,愧临士民上。
老丑畏近人,筋骸非少壮。
知止远卑辱,奚敢谓高尚。
龊龊方自持,良心未容放。
促柱有繁音,庞聒无清唱。
却暑御絺綌,自修终弭谤。
居闲无适莫,且免萦重恙。
俯仰心不惭,无言亦疏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知止卑辱高尚

知止 zhī zhǐ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卑辱 bēi rǔ
(1).卑微屈辱。《管子·形势》:“臣下随而不忠则卑辱困穷。”《列子·杨朱》:“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 宋 叶适 《时斋记》:“荣宠艳丽矣,禄位酣美矣,而有甘澹泊,安卑辱以自终其身者,大则范世纪俗,小则委己顺命。” 明 薛惠 《效阮公咏怀》诗:“卑辱诚未远,祸乱岂在多。”
(2).辱没。《汉书·匈奴传下》:“ 汉 虽彊,犹不能兼并 匈奴 ,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於 汉 ,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漢語大詞典》
奚 xī《國語辭典》

奚 [ xī ]

  1. 奴隶、仆役。如:「奚僮」、「小奚」。《周礼·天官·冢宰》:「酒人俺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汉·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2.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东胡族,本名「库莫奚」,至隋朝始称为「奚」。其地东北接契丹,西毗突厥,南临白浪河,北接霫国。后为契丹所并。
  3. 地名。春秋时鲁地,为奚仲之邑。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滕县东南。
  4. 姓。如明代有奚铭。
  1. 为何、为什么。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韩非子·和氏》:「子奚哭之悲也?」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高尚 gāo shàng
(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 首阳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盖 齐 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