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
嵯峨武夷山,中有梁栋姿。
凤凰鸣高岗,隐见视其时。
孰若阿房宫,下容五丈旗。
孰奏箫韶乐,和声召来仪。
才大古人用,论高人先知。
晦翁千载人,源流有余师。
衣传正大学,时吐蹇谔辞。
国步方险艰,忧端终南齐。
袖有济时策,真言琅玕披。
忠嘉计稷契,不事激与随。
辩论黼座侧,听纳天颜怡。
林林陛楯郎,相顾胥叹咨。
中有张万福,拜贺太平基。
正赖中流柱,障澜使东之。
胡为勇於去,神龙不容羁。
平生廉靖操,为国张四维。
西风送汉节,凛凛和霜威。
皇华驰周显,书锦辉绣衣。
沮台占二星,今夕躔已移。
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
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隐微。
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
烹鲜戒政扰,漏鱼宁纲稀。
要令珥笔俗,洗心学书诗。
更令佩犊子,竭力事耘耔。
鄱江歇澜波,贯索韬光辉。
丕变东楚俗,若咏洙泗涯。
小试大儒效,泰山一毫釐。
宁如立本朝,措世复雍熙。
无容孔席暖,伫兴宣室思。
归来纳绛节,平登黄扉叶。
富贵推不去,乘留复须疑。
凤凰鸣高岗,隐见视其时。
孰若阿房宫,下容五丈旗。
孰奏箫韶乐,和声召来仪。
才大古人用,论高人先知。
晦翁千载人,源流有余师。
衣传正大学,时吐蹇谔辞。
国步方险艰,忧端终南齐。
袖有济时策,真言琅玕披。
忠嘉计稷契,不事激与随。
辩论黼座侧,听纳天颜怡。
林林陛楯郎,相顾胥叹咨。
中有张万福,拜贺太平基。
正赖中流柱,障澜使东之。
胡为勇於去,神龙不容羁。
平生廉靖操,为国张四维。
西风送汉节,凛凛和霜威。
皇华驰周显,书锦辉绣衣。
沮台占二星,今夕躔已移。
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
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隐微。
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
烹鲜戒政扰,漏鱼宁纲稀。
要令珥笔俗,洗心学书诗。
更令佩犊子,竭力事耘耔。
鄱江歇澜波,贯索韬光辉。
丕变东楚俗,若咏洙泗涯。
小试大儒效,泰山一毫釐。
宁如立本朝,措世复雍熙。
无容孔席暖,伫兴宣室思。
归来纳绛节,平登黄扉叶。
富贵推不去,乘留复须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江右 jiāng yòu
(1). 江 西。指 长江 下游以西的地区。《晋书·文苑传序》:“至於 吉甫 、 太冲 , 江 右之才杰; 曹毗 、 庾阐 ,中兴之时秀。”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下官薄游 江 右,旅寄城隅。”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鹿洞》:“ 文公 益兴学,风声树 江 右。”
(2). 东晋 以后,称 西晋 和 北朝 魏 、 齐 、 周 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右 。与“江左”相对而言。《宋书·百官志下》:“ 武帝 初,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以 羊琇 为左卫, 赵序 为右卫。二卫 江右 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 江左 无长史。”《南史·王琳传》:“ 琳 经莅 寿阳 ,颇存遗爱,曾游 江右 ,非无旧德。” ——《漢語大詞典》
(2). 东晋 以后,称 西晋 和 北朝 魏 、 齐 、 周 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右 。与“江左”相对而言。《宋书·百官志下》:“ 武帝 初,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以 羊琇 为左卫, 赵序 为右卫。二卫 江右 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 江左 无长史。”《南史·王琳传》:“ 琳 经莅 寿阳 ,颇存遗爱,曾游 江右 ,非无旧德。” ——《漢語大詞典》
九州 jiǔ zhōu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漢語大詞典》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名-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弊 bì《國語辭典》
弊 [ bì ]
名- 害处、毛病。如:「有利无弊」、「兴利除弊」。《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宋·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欺诈蒙骗、奸伪非法的事。如:「作弊」、「营私舞弊」。《红楼梦·第一四回》:「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
- 疲困。《文选·诸葛亮·出师表》:「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宋·苏轼〈留侯论〉:「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
- 败、衰败。《楚辞·屈原·天问》:「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名-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疲 pí《國語辭典》
疲 [ pí ]
形- 劳累,困乏的样子。如:「精疲力尽」。《红楼梦·第一九回》:「且说荣《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
- 商品价格低落,买卖的情况稀少。如:「外汇市场行情疲软。」
- 使劳累。《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 厌倦。如:「乐此不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