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乾坤大象一阴阳,离坎精华日月光。

王庆升宋代〕《入道诗十九首

乾坤大象一阴阳,离坎精华日月光。
不取盈虚消息候,若非聋瞽必为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乾坤大象一阴精华日月

乾坤 qián kūn
亦作“乾川2”。
(1).《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关雎》《礼》《冠》《昏》《易》《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明 何楷 《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乾》《坤》。”
(2).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汉 班固 《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 金 元好问 《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谕鬼》:“岂乾坤两大中,凶顽任尔。”
(3).称日月。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杨伦 笺注引 董斯张 曰:“考《水经注》: 洞庭 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4).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宋 杨万里 《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 明 吴承恩 《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
(5).指局势,大局。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陈毅 《过贵阳》诗:“共庆长征人未老, 遵义 会议定乾坤。”
(6).指帝、后。《后汉书·皇甫规传》:“ 梁太后 临朝, 规 举贤良方正。对策曰:‘……陛下体兼乾坤,聦哲纯茂。’”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以坤母临朝,以君天下,行乾之德,故曰体兼乾坤。”
(7).玄虚;花招。《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牛玉圃 道:‘你放的狗屁,你弄的好乾坤哩!’”《黄绣球》第十回:“ 黄通理 道:‘你怎样去了就将近一天?又同那尼姑们弄些什么乾坤出来?’ 黄绣球 拍掌大笑説:‘这个乾坤大着呢!神仙也猜不到的。’”  ——《漢語大詞典》
大象 dà xiàng
(1).《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唐 孔颖达 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
(2).大道,常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 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昔 高祖 宣皇帝 ,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
(3).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晋 陆机 《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 晋 陶潜 《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
(4).动物名。即象。《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正月, 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漢語大詞典》
一阴(一阴)
唐 权德舆 夏至日作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 白居易 思归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骈字类编》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1. 明亮。
  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5. 温暖:~春。
  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7. 凸出的:~文图章。
  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10. 男性生殖器:~痿。
  11. 古同“”,假装。
  12. 姓。
离 ( 離 ) lí
离 [ lí ]
  1.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2. 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
  3. 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
  4.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5. 古同“罹”,遭受。
  6.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7. 〔~~〕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 姓。
坎 kǎn《國語辭典》

坎 [ kǎn ]

  1. 坑穴,地面凹陷處。《禮記·檀弓下》:「其坎深不至於泉。」《漢書·卷五四·蘇建傳》:「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2.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為☵,代表水。➋ ​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坎(☵)​上。象重重險難之義。《易經·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唐·孔穎達·正義:「兩坎相重,謂之重險。」
  3. 姓。如明代有坎輝。
  1. 形容擊鼓聲。《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漢·毛亨·傳:「坎坎,擊鼓聲。」
  2. 形容砍伐樹木的聲音。《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漢·毛亨·傳:「坎坎,伐檀聲。」
精华(精華)jīng huá
(1).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 汉 刘向 《九叹·惜贤》:“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鬱渥而纯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於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其他,即 汤若士 《还魂》一剧,世以配饗 元 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2).指精神元气。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颜渊 ﹞彊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 南朝 陈 徐陵 《梁禅陈策文》:“精华既竭,耄勤已倦,则抗首而笑,惟贤是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鸦片耗 中国 之精华,岁千亿计,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3).犹光辉。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八:“仲冬正惨切,日月少精华。” 明 冯惟敏 《醉花阴·仰高亭中自寿》曲:“咫尺内青山翠岛,见放着日月精华龙虎朝,转头来游玩了。”《红楼梦》第四九回:“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漢語大詞典》
日月 rì yuè
(1).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一:“ 羲和 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丁玲 《韦护》第三章:“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