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华子冈头灵运赋,七星杉下蔡经盟。

王文卿宋代〕《逍遥峰

从汉仙峰一柱清,晴春登览四山明。
祥云昼护神光现,瑞月宵临法乐鸣。
华子冈头灵运赋,七星杉下蔡经盟。
慨思今古无穷事,那得逍遥自在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冈头灵运七星

华 ( 華 ) huá/huà/huā
华 [ huá ]
  1. 美丽而有光彩的:~丽。~艳。~彩。~贵。~章。~表(亦称“桓表”)。~盖。
  2. 精英:精~。含英咀(jǔ)~。
  3. 开花:~而不实。春~秋实。
  4. 繁盛:繁~。荣~富贵。
  5. 奢侈:浮~。奢~。
  6. 指中国或汉族:~夏。中~。~裔。~胄( ➊ 华夏的后裔; ➋ 贵族的后裔)。~工。
  7.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翰(称人书信)。~诞(称人生日)。~居(称人住宅)。
  8. 头发花白:~发(fà)。~颠(指年老)。
  9. 指时光:年~。韶~。
华 [ huà ]
  1. 〔~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中国陕西省。
  2. 姓。
华 [ huā ]
  1. 同“花”,花朵。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冈头(冈头)
国史补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钑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骈字类编》
灵运(靈運)líng yùn
天命;时运。《晋书·武帝纪》:“我皇祖 有虞氏 诞膺灵运,受终于 陶唐 ,亦以命于 有夏 。” 北魏 高允 《答宗钦》诗之九:“时之圮矣,灵运未通。风马殊隔,区域异封。”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诗:“ 周 家衍灵运, 于氏 兴高门。”  ——《漢語大詞典》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七星 qī xīng
(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月在胃,昏七星中。” 孙希旦 集解:“七星,南方朱鸟之第四宿。”
(2).指北斗星。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长老传言, 李冰 造七桥,上应七星。” 闻捷 《生活的赞歌·夜过玉门》:“我指着山顶的几点灯光,说它是永恒的北斗七星。”
(3).七个星形的黑子或饰物。《晋书·桓温传》:“ 温 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宋史·舆服志三》:“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
(4).古乐器名,属管乐。《通典·乐四》:“七星,不知谁所作,其长盈寻。”《宋史·乐志四》:“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二曰九星,三曰闰餘,莫见古制。”  ——《漢語大詞典》
杉 shān/shā《國語辭典》

杉 [ ​shān ]

讀音
  1. 植物名。杉科杉木屬,常綠喬木。樹幹端直,高數丈,樹皮縱裂。葉線狀針形,螺旋狀著生。單性花,秋天結卵圓形毬果。木材可供建築和製造器具用,用途甚廣。多栽培在八百公尺到一千八百公尺高的山地。

杉 [ ​shā ]

語音
  1. (一)​之語音。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1.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2.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3.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4.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1.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盟 méng《國語辭典》

盟 [ méng ]

  1. 立约起誓。《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1. 誓约。如:「海誓山盟」。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文体名。古代的约誓之词。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盟〉:「按《礼记》:『莅物曰 盟。』刘勰云:『盟者,明也,祝告于神明者也。』亦称曰誓,谓约信之词也。」
  3. 蒙古、青海等地合数个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区域。如:「昭乌达盟」。
  1. 有信约关系的。如:「同盟国」、「盟军」。

盟 [ mèng ]

  1. 参见「盟津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