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青山 qīng shān
(1).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唐 徐凝 《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一见我这里青山隐隐,緑水迢迢,便问我借与他居住。” 海默 《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指归隐之处。 唐 贾岛 《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宋 范仲淹 《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
(3).山名。一名 青林山 。 南朝 诗人 谢朓 曾卜居于此,故又称 谢公山 。在今 安徽省 当涂县 东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袁宏 始作《东征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后游 青山 饮酌,既归,公命 宏 同载,众为危惧。” 唐 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 青山 同 谢朓 ,门垂碧柳似 陶潜 。” 宋 杨万里 《望谢家青山太白墓》诗:“ 阿朓 青山 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 六朝 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 ——《漢語大詞典》
(2).指归隐之处。 唐 贾岛 《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宋 范仲淹 《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
(3).山名。一名 青林山 。 南朝 诗人 谢朓 曾卜居于此,故又称 谢公山 。在今 安徽省 当涂县 东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袁宏 始作《东征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后游 青山 饮酌,既归,公命 宏 同载,众为危惧。” 唐 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 青山 同 谢朓 ,门垂碧柳似 陶潜 。” 宋 杨万里 《望谢家青山太白墓》诗:“ 阿朓 青山 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 六朝 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 ——《漢語大詞典》
出塞 chū sài
出边塞。《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 梁 , 梁 破则 周 危矣。” 唐 李白 《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閲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八年, 隋炀帝 出塞巡视去年所筑 长城 ,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 长城 。” ——《漢語大詞典》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代 dài《國語辭典》
代 [ dài ]
名- 历史的阶段、分期。如:「朝代」、「古代」、「唐代」、「现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泛指时间。如:「年代」、「时代」。
- 量词。计算辈分的单位。如:「他家四代祖孙都从事同一行业。」
- 继任的人。《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
- 国名:➊ 战国时的国家,为赵襄子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北省蔚县东北。➋ 五胡十六国鲜卑拓跋氏所建。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内蒙古一带,后为前秦所灭。
- 姓。如宋代有代渊。
- 替代、替换。如:「代课」、「越俎代庖」。《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彼可取而代也。」
- 交替、轮流。《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接替、继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
- 轮流更换。如:「人才代兴」、「新陈代谢」。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入云(入云)
白居易听歌诗管妙弦清歌入云 ——《分类字锦》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形-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 压抑。如:「怨气难平」。
-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动-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