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
春早秋初昼夜长,可怜天气好年光。和风细动帘帷暖,
清露微凝枕簟凉。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
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理曲管弦闻后院,
熨衣灯火映深房。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
清露微凝枕簟凉。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
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理曲管弦闻后院,
熨衣灯火映深房。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时(四時)sì shí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漢語大詞典》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景 jǐng/yǐng《國語辭典》
景 [ jǐng ]
名- 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时光。《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杂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 可供玩赏的形色。如:「风景」、「山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 情况、境遇。如:「晚景凄凉」。宋·苏轼〈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红楼梦·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 戏剧中因布幕不同而画分的段落。如:「第一幕第三景」。
-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景差。
- 仰慕。如:「景仰」。《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 大。《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隋书·卷三·炀帝纪上》:「朕嗣膺景业,傍求雅训,有一弘益,钦若令典。」
景 [ yǐng ]
名- 物体的形影、阴影。《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同「影 」。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遥忆(遥憶)yáo yì
犹回忆。 唐 杜甫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丰子恺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我坐在校旁的 黄浦江 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 ——《漢語大詞典》
多情 duō qíng
(1).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徐娘 虽老,犹尚多情。” 唐 何兆 《玉蕊花》诗:“惟有多情天上雪,好风吹上緑云鬟。”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红楼梦》第十六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相思树呵相思树,用你那多情的手儿指指路。”
(2).指钟情的人。 宋 张先 《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宋 苏轼 《蝶恋花》词:“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懒人雕鞍闷不胜,此心如醉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泪,难阻天涯万里程。” 清 纳兰性德 《太常引》词:“无凭踪跡,无聊心绪,谁説与多情?” ——《漢語大詞典》
(2).指钟情的人。 宋 张先 《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宋 苏轼 《蝶恋花》词:“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懒人雕鞍闷不胜,此心如醉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泪,难阻天涯万里程。” 清 纳兰性德 《太常引》词:“无凭踪跡,无聊心绪,谁説与多情?” ——《漢語大詞典》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名-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侍郎 shì láng
(1).古代官名。 秦 汉 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3).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3).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