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执 ( 執 ) zhí
执 [ zhí ]
- 拿着:~刃。~鞭。~笔。
- 掌握:~政。~教(jiào )。
- 捕捉,逮捕:战败被~。
- 坚持:固~。~意。
- 实行:~行。
- 凭单:回~。
- 朋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称“执”)。
- 姓。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鸾刀(鸞刀)luán dāo
刀环有铃的刀。古代祭祀时割牲用。《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毛 传:“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节也。” 孔颖达 疏:“鸞即铃也。谓刀环有铃,其声中节。” 晋 潘岳 《西征赋》:“雍人缕切,鸞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五:“宝鑑造形难着髮,鸞刀迎刃岂容丝。” 明 宋濂 《奉制撰蟠桃核赋》:“鸞刀割蜜,神液流泉。” ——《漢語大詞典》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 打开:~封。~门。某某~。~齿。
- 开始:~用。~程。~运。
-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 陈述:~事。
- 书信:书~。小~。
毛 máo《國語辭典》
毛 [ máo ]
名- 动植物表皮或果实表皮所生的丝状物。如:「羊毛」、「羽毛」、「桃子的果皮上有很小的细毛。」
- 特指人身上的须发。如:「眉毛」、「鬓毛」、「睫毛」、「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 植物的泛称,多指五谷、蔬菜。如:「不毛之地」。宋·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词:「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 借指走兽、兽类。《礼记·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
- 我国钱币中「角」的俗称。如一角称为「一毛」。
- 姓。如汉代有毛亨。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惊慌失措的样子。如:「把他吓毛了。」
- 生气、发怒、急躁的样子。如:「毛毛躁躁」、「别把我惹毛了!」《官场现形记·第一五回》:「若把老爷弄毛了,他一动气,要顶真办起来,你们吃得住吗?」
- 粗糙的、未加工的。如:「毛米」、「毛货」、「毛胚」。
- 约略、不纯的。如:「毛利」、「毛重」。
- 小。如:「毛孩子」、「毛丫头」、「毛毛雨」、「毛驴」。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动-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血膋 xuè liáo
血和脂膏。《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郑玄 笺:“膋,脂膏也。血以告杀,膋以升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其夕,遂以束藳焚身。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膋之臭。”《元史·礼乐志三》:“鑾刀屡奏,血膋载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