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跃马(躍馬)yuè mǎ
(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 ﹞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梁 刘孝标 《〈相经〉序》:“丰本知其有后,黄中明其可贵,其间或跃马膳珍,或飞而食肉。” 宋 惠洪 《李德修以乌兰河石见示诗》序:“予为大笑曰:君同时辈流,皆践清华为显仕,跃马食肉久矣。” 元 马致远 《四块玉·叹世》曲:“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唐 陈子昂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诗:“愿奉 唐生 诀,将知跃马年。” 唐 王维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明 唐顺之 《与翁见海中丞书》:“平生真自笑,一付贱骨头,初到 扬州 ,尚奄奄欲死,及百劳备尝,乃渐将復旧,可笑可笑,但两足之肿如故,来岁恐妨于跃马先登耳。” 宋 陈人杰 《沁园春·送郑通父之吴门谒宋使君》词:“话到辛酸,居然慷慨,跃马岁年心自知。”
(3).借指从军。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 马援 才气志略,足为风云之器;跃马委质,编名功臣之録,遇其时矣。”
(4).纵横称雄。《北史·裴延儁传》:“臣方跃马 吴 会 ,冀功铭帝籍,岂一郡而已。”
(5).指 东汉 公孙述 。语出 晋 左思 《蜀都赋》:“ 公孙 跃马而称帝, 刘 宗下輦而自王。” 唐 杜甫 《阁夜》诗:“ 卧龙 跃马 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明 黄褧 《客夜》诗:“三更不眠欲起舞, 跃马 卧龙 谁是非?” ——《漢語大詞典》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唐 陈子昂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诗:“愿奉 唐生 诀,将知跃马年。” 唐 王维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明 唐顺之 《与翁见海中丞书》:“平生真自笑,一付贱骨头,初到 扬州 ,尚奄奄欲死,及百劳备尝,乃渐将復旧,可笑可笑,但两足之肿如故,来岁恐妨于跃马先登耳。” 宋 陈人杰 《沁园春·送郑通父之吴门谒宋使君》词:“话到辛酸,居然慷慨,跃马岁年心自知。”
(3).借指从军。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 马援 才气志略,足为风云之器;跃马委质,编名功臣之録,遇其时矣。”
(4).纵横称雄。《北史·裴延儁传》:“臣方跃马 吴 会 ,冀功铭帝籍,岂一郡而已。”
(5).指 东汉 公孙述 。语出 晋 左思 《蜀都赋》:“ 公孙 跃马而称帝, 刘 宗下輦而自王。” 唐 杜甫 《阁夜》诗:“ 卧龙 跃马 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明 黄褧 《客夜》诗:“三更不眠欲起舞, 跃马 卧龙 谁是非?” ——《漢語大詞典》
同心 tóng xīn
(1).齐心。《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杜甫 《提封》诗:“提封 汉 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动-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名- (一)、
- 之又音。
免得 miǎn de
亦作“ 免的 ”。
(1).以免;省得。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免得他撑船小倒,提调官封锁无虞。”《水浒传》第八回:“如此 林冲 去的心稳,免得 高衙内 陷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是必寄个信与贫僧,免的贫僧悬望。” 冰心 《斯人独憔悴》:“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
(2).犹免除。《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但我的徒弟是新出家的,这个可以免得。” ——《漢語大詞典》
(1).以免;省得。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免得他撑船小倒,提调官封锁无虞。”《水浒传》第八回:“如此 林冲 去的心稳,免得 高衙内 陷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是必寄个信与贫僧,免的贫僧悬望。” 冰心 《斯人独憔悴》:“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
(2).犹免除。《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但我的徒弟是新出家的,这个可以免得。” ——《漢語大詞典》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跨 kuà《國語辭典》
跨 [ kuà ]
动- 举步移动。如:「向右横跨一步。」
- 乘、骑。《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裤白虎,被豳文,跨野马。」宋·陆游〈谒石犀庙〉诗:「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
- 越过。《左传·昭公十三年》:「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晋·杜预·注:「跨,过其上也。」
- 超出、胜过。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兼及。如:「跨组」、「跨行」。《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统驭、占有。《国语·晋语一》:「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三国吴·韦昭·注:「跨,犹据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横架其上。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记》:「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
- 悬挂、佩戴。《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来辞潘公。」
- 两腿之间。《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通「胯」。
驴 ( 驢 ) lǘ
驴 [ lǘ ]
- ◎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骡。~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唇不对马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