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李之仪宋代〕《江神子

阑干掐遍等新红。酒频中。恨匆匆。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
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意千重。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仿佛在耳为我如蓬

仿佛 fǎng fú
(1).似有若无貌;隐约貌。《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吕祖谦 《卧游录》载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本《陶渊明集》作“髣髴”。
(2).好象。《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察其所言,仿佛一端。”《隶续·司空掾陈寔残碑》 洪适 释:“史传杂书、 蔡 集皆作‘仲弓’,惟《太丘坛碑》作‘仲躬’,此碑仿佛亦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夜星子》:“隐隐见窗纸有影,倐进倐却,仿佛一妇人,长六七寸,操戈骑马而行。”一本作“ 彷彿 ”。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3).梗概;大略。《后汉书·班固传下》:“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篤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歟!” 李贤 注:“仿佛,犹梗概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桂芬 弱冠后南北奔走, 潞 河 淮 扬 寄跡颇久,往事犹记仿佛。” 郭沫若 《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赋文只叙述 文姬 在 匈奴 时情况的一些仿佛而止,没有叙述到她归 汉 途中或归 汉 后的经历。”
(4).效法。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公卿谈学问自许 孔 孟 ,谈功业自许 伊 周 ,若限田,若乡饮,若论秀,若举选,皆欲仿佛 三代 ,此一事乃堪在 晋 人下乎?”
(5).相似;近似。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 上海 仿佛。” 郁达夫 《龙门山路》:“它的形势,和在 郎当岭 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坞 ,有点相仿佛。” 靳以 《卖笑》:“他停住脚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崭新的雪佛兰车里走出来。”
(6).谓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那信恐怕没有被 达夫 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  ——《漢語大詞典》
么 ( 幺 麼 麽 ) mó/ma/me/yāo《國語辭典》

么 [ yāo ]

  1. 細小。參見「么麼 」條。
  2. 排行最小的。如:「么妹」、「么叔」。
  1. 一的別稱。如:「么二三……。」
  2. 姓。如明代有么謙。
弦 xián《國語辭典》

弦 [ xián ]

  1.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3.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4.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5.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6.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7.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1.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2.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在耳
王安石诗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  ——《韵府拾遗 纸韵》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为我(爲我)wèi wǒ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漢語大詞典》
首 shǒu《國語辭典》

首 [ shǒu ]

  1. 头、脑袋。如:「顿首」、「叩首」、「昂首阔步」、「搔首弄姿」。
  2. 领袖、带头的人。如:「元首」、「罪魁祸首」、「群龙无首」。
  3. 开端、开始。如:「岁首」、「篇首」。
  4. 要领。《书经·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5. 量词。计算诗、词、歌曲等的单位。如:「一首小诗」、「两首歌」。
  6. 方、边。如:「右首」、「东首」、「上首」。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最高的、第一的。如:「首次」、「首富」、「首席代表」。
  1. 开始、最先的。如:「首创先例」、「首当其冲」。
  1. 朝向。《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
  2. 出面检举告发或自陈罪状。如:「出首」、「自首」。《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我明日就将落花上枝为由,教张覇到府,首他以妖术惑人。」
如蓬
宋书符瑞志萐甫一名倚扇状如蓬大枝叶小根根如丝转而成风杀蝇尧时生于厨  ——《韵府拾遗 东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