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李颀唐代〕《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乌孙部落家乡逻娑沙尘哀怨

乌孙(烏孫)wū sūn
(1).古代 西域 国名。地在今 伊犁 河谷。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 乌孙 之属骇胆,请为臣妾。 匈奴 失魄,奔走遁逃。” 晋 石崇 《琵琶引》序:“昔公主嫁 乌孙 ,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清 林则徐 《致郑夫人书》:“ 伊犂 在 北魏 为 乌孙国 。”
(2).古亦泛指侵扰 汉族 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 唐 耿湋 《送杨将军》诗:“一身良将后,万里讨 乌孙 。”
(3).复姓。 金 有 乌孙讹论 。见《金史》本传。  ——《漢語大詞典》
部落 bù luò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分部屯居,故称。《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部落鼓鸣,男女遮迣,六亡也。”《新唐书·李勣传》:“酋长率部落五万降於 勣 。” 明 何景明 《花当》诗:“闻道 花当 种,缘边部落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序曲》:“在这自生自灭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种高型的原始的大部落的情调来。”  ——《漢語大詞典》
家乡(家鄉)jiā xiāng
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故乡。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之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 镜湖 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明 张居正 《给假治疾疏》:“近访得一医人自家乡来,自言能治此疾。”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一路行来,已是家乡地面,少不得要暂驻旌旄,略停车马。” 刘半农 《敲冰》诗:“你应当喝一杯胡桃滋味的家乡酒。”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逻娑(邏娑)luó suō
亦作“ 逻逤 ”。亦作“ 逻莎 ”。亦作“ 逻挲 ”。
(1).地名。即 逻些 , 唐 时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北狄雄军早廻戈, 逻莎 城头烽火静。”《旧唐书·薛仁贵传》:“ 咸亨 元年, 吐蕃 入寇,又以 仁贵 为 逻娑道 行军大总管。” 唐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乌孙 部落家乡远, 逻娑 沙尘哀怨生。” 唐 周繇 《送入蕃使》:“ 滹沱河 东军迴探, 逻逤城 孤雁著行。” 宋 王禹偁 《归马华山赋》:“ 芙蓉峰 畔,争翻歷块之踪; 逻逤城 边,詎见防秋之事。”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乐些城》:“ 乐些 ,即 杜 诗所谓‘和亲 逻挲城 ’是也。”
(2).借指一种用逻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唐 刘景复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繁弦已停杂吹歇, 胜儿 调弄逻娑拨。” 元 吴莱 《客夜闻琵琶弹白翎鹊》诗:“大雅清商久寂寥,鵾鸡逻娑多弦索。” 元 杨维桢 《鼙婆引》:“ 梅 卿上马弹鼙婆,鵾絃掁掁金逻逤。”  ——《漢語大詞典》
沙尘(沙塵)shā chén
(1).沙子与尘土。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皇帝》:“ 洹 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阮瑀》诗:“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薛奇童 《拟古》诗:“沙尘朝蔽日,失道还相遇。”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虽然他们是很多,可是多得像沙尘一样,每一粒都是分离的。”
(2).指征尘。战斗时扬起的尘土。 唐 李白 《北上行》:“沙尘接 幽州 ,烽火连 朔方 。”
(3).指风尘。喻旅途劳累。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却寻泉石引幽士,想忆沙尘笑劳者。”  ——《漢語大詞典》
哀怨 āi yuàn
悲伤怨恨。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唐 魏璀 《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清 陈维嵩 《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廻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 谢觉哉 《人造“鹊桥”》:“他和她们只能在书信上诗歌上写出‘哀怨’,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欢欣。”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