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汝従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苏轼宋代〕《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
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
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
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
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
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
汝今又不然,时节看瓜蔓。
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
吾归于汝处,慎勿嗟岁晚。
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
春阳一已敷,妍丑各自矜。
蒲萄虽满架,困倒不能任。
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
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
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
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
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
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
种柏待其成,柏成人亦老。
不如种丛篲,春种秋可倒。
阴阳不择物,美恶随意造。
柏生何苦艰,似亦费天巧。
天工巧有几,肯尽为汝耗。
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
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
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
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
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
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
黄叶倒风雨,白花摇。
行乐惜芳晨,秋风常苦早。
谁知念离别,喜见秋瓜老。
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
宦游归无时,身若马系早。
悲鸣念千里,耿耿志空抱。
多忧竟何为,使汝玄发缟。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上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
远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径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劚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
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
汝従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
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
有如采樵子,入洞听琴筑。
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学,方和此诗,梦与弟游南山,出诗数十篇,梦中甚爱之。
乃觉唯记一句云蟋蟀悲秋菊。
)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
无人惊岁晚,唯有暗蛩悲。
花开涧水上,花落涧水湄。
菊衰蛩亦蛰,与汝岁相期。
楚客方多感,秋风咏江篱。
落英不满掬,何以慰朝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方来齿粲如玉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1.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1. 参见「汝水 」条。
  2. 姓。如明代有汝讷。
従 cóng
従 [ cóng ]
     ◎ 古同“從(从)”。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方来(方來)fāng lái
(1).将来。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 王孙圣 ﹞博学彊识,通於方来之事,可占大王梦。”《后汉书·皇后纪序》:“向使因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来,岂不休哉!” 宋 文天祥 《酹江月·又驿中言别友人》词:“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2).近来。 唐 韦应物 《城中卧疾知阎薛二子从邑令饮因以赠之》诗:“车马日萧萧,故不枉我庐;方来从令饮,卧病独如何。”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齿粲(齒粲)chǐ càn
露齿而笑。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四:“同年九十七人,咸为齿粲。”《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正要往下説, 采秋 不觉齿粲起来。”  ——《漢語大詞典》
如玉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河中府酒厨梁上生芝一本十二叶其色如玉
诗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女行所舍主人之饩虽薄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
诗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