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粉本 fěn běn
(1).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唐 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宋 苏轼 《阎立本职贡图》诗:“粉本遗墨开明窗。” 王十朋 集注:“ 唐明皇 令 吴道子 往貌 嘉陵 山水,回奏云:‘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一:“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寳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 宣和 、 绍兴 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上》:“画稿谓粉本者,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2).指图画。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词:“ 麟阁 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 清 曹寅 《寄姜绮季客江右》诗:“九日篱花犹寂寞, 六朝 粉本渐模糊。” 缪鸿若 《题担当和尚画册》:“休嫌粉本无多剩,寸土伤心下笔难。”
(3).比喻底本、基础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退思此事实创举,岂有粉本供师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於门前,邀田父野老,强之谈説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漢語大詞典》
(2).指图画。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词:“ 麟阁 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 清 曹寅 《寄姜绮季客江右》诗:“九日篱花犹寂寞, 六朝 粉本渐模糊。” 缪鸿若 《题担当和尚画册》:“休嫌粉本无多剩,寸土伤心下笔难。”
(3).比喻底本、基础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退思此事实创举,岂有粉本供师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於门前,邀田父野老,强之谈説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漢語大詞典》
遗墨(遺墨)yí mò
指死者留下来的亲笔书札、文稿、字画等。 宋 苏舜钦 《哭曼卿》诗:“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金 元好问 《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今日 云台 见遗墨,黄金牢锁玉麒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 虎邱 塔下画兰石碣衔壁间,高三尺余,阔不及尺,花叶纷披,摹镌工妙,为 明 季 潞王 遗墨。” ——《漢語大詞典》
开明(開明)kāi míng
(1).通达,明智。《史记·五帝本纪》:“ 尧 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 曰:‘嗣子 丹朱 开明。’” 张守节 正义:“开,解而达也。”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生而茂异,长而开明。”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旂叟 号 西堂先生 ,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
(2).使开通、明智。 汉 扬雄 《法言·问道》:“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 汪荣宝 义疏:“‘开明’即发矇之意,言开矇以为明也。”
(3).清醒,明白。《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 浩 ,曾祖父 广陵 太守 纲 ,皆有名迹”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婴 ( 张婴 )虽为大贼,起於狂暴,自以为必死,及得 纲 言,旷然开明,及辞还营。” 宋 陈亮 《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其不得见于世,则圣贤之命脉犹在,而人心终有时而开明也。”《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此时 武帝 心地不知怎地忽然开明,就省悟前世 黄復仁 、 童小姐 之事。”
(4).政治、社会清明、文明;不黑暗,不野蛮。《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 严复 《原强》:“于五洲殊种,由狉榛蛮夷,以至著号开明之国,挥斥旁推,什九罄尽。”
(5).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 邓子恢 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蓝玉田 部队尚未得到正式番号,军饷无着,他们都需要地方革命势力的支持,便伪装出一副开明的面孔。”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爹呀,你真开明。 姜同志 说你是开明人士呢。自动献山峦献地,又免费教学。”
(6).天色由暗转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盐神暮輒来宿,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餘日, 廪君 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亦指敞亮,明亮。 清 孙嘉淦 《南游记》:“至圣墓,有红墙环立,墙中草树愈密,修榦丛薄,侧不容人,而景色开明,初无幽阴之气。”
(7).开列清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定买办》:“即开明实价,当堂具领给发。”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有何罪愆,一一开明。”
(8).方言。明白地,无保留地。 冯雪峰 《柳影》:“我这时微微听到她母亲决意要我家在她十八岁这年和我并亲。我的祖父母开明和我说的时候,我说要结婚也得到我二十五岁;那时她须二十三岁,许多人都知道她是等待不到那个时候的。”
(9).指启明星。《大戴礼记·四代》:“《诗》云:‘东有开明。’” 孔广森 补注:“金星附日而见,昏曰长庚,晨曰开明。今《诗》字为启明,如记或 汉 避 孝景 讳改。”
(10).见“ 开明兽 ”。
(11).传说中的古帝名。任古 蜀国 相,后为 蜀 王。《太平御览》卷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望帝 自以德不如,以国禪与 鳖令 ,为 蜀王 ,号曰 开明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会有水灾,其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以除水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来敏 《本蜀论》曰: 荆 人 鳖令 死,其尸随水上, 荆 人求之不得, 鳖令 至 汶山 下復生,起见 望帝 …… 望帝 立以为相。时 巫山 峡而 蜀水 不流,帝使 鳖令 凿 巫峡 通水, 蜀 得陆处, 望帝 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禪,号曰 开明 。” ——《漢語大詞典》
(2).使开通、明智。 汉 扬雄 《法言·问道》:“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 汪荣宝 义疏:“‘开明’即发矇之意,言开矇以为明也。”
(3).清醒,明白。《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 浩 ,曾祖父 广陵 太守 纲 ,皆有名迹”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婴 ( 张婴 )虽为大贼,起於狂暴,自以为必死,及得 纲 言,旷然开明,及辞还营。” 宋 陈亮 《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其不得见于世,则圣贤之命脉犹在,而人心终有时而开明也。”《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此时 武帝 心地不知怎地忽然开明,就省悟前世 黄復仁 、 童小姐 之事。”
(4).政治、社会清明、文明;不黑暗,不野蛮。《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 严复 《原强》:“于五洲殊种,由狉榛蛮夷,以至著号开明之国,挥斥旁推,什九罄尽。”
(5).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 邓子恢 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蓝玉田 部队尚未得到正式番号,军饷无着,他们都需要地方革命势力的支持,便伪装出一副开明的面孔。”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爹呀,你真开明。 姜同志 说你是开明人士呢。自动献山峦献地,又免费教学。”
(6).天色由暗转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盐神暮輒来宿,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餘日, 廪君 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亦指敞亮,明亮。 清 孙嘉淦 《南游记》:“至圣墓,有红墙环立,墙中草树愈密,修榦丛薄,侧不容人,而景色开明,初无幽阴之气。”
(7).开列清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定买办》:“即开明实价,当堂具领给发。”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有何罪愆,一一开明。”
(8).方言。明白地,无保留地。 冯雪峰 《柳影》:“我这时微微听到她母亲决意要我家在她十八岁这年和我并亲。我的祖父母开明和我说的时候,我说要结婚也得到我二十五岁;那时她须二十三岁,许多人都知道她是等待不到那个时候的。”
(9).指启明星。《大戴礼记·四代》:“《诗》云:‘东有开明。’” 孔广森 补注:“金星附日而见,昏曰长庚,晨曰开明。今《诗》字为启明,如记或 汉 避 孝景 讳改。”
(10).见“ 开明兽 ”。
(11).传说中的古帝名。任古 蜀国 相,后为 蜀 王。《太平御览》卷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望帝 自以德不如,以国禪与 鳖令 ,为 蜀王 ,号曰 开明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会有水灾,其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以除水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来敏 《本蜀论》曰: 荆 人 鳖令 死,其尸随水上, 荆 人求之不得, 鳖令 至 汶山 下復生,起见 望帝 …… 望帝 立以为相。时 巫山 峡而 蜀水 不流,帝使 鳖令 凿 巫峡 通水, 蜀 得陆处, 望帝 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禪,号曰 开明 。” ——《漢語大詞典》
窗 chuāng《國語辭典》
窗 [ chuāng ]
名- 房屋中用来透光通气的洞孔。如:「窗户」、「天窗」、「玻璃窗」。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喟 kuì《國語辭典》
喟 [ kuì ]
副- 叹息、叹气的样子。《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动-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动-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魏 wèi《國語辭典》
魏 [ wèi ]
名- 国名。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 朝代名:➊ (西元220~265)三国之一。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有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➋ 参见「[[后魏]]」条。
- 姓。宋代有魏文翁。
魏 [ wéi ]
形- 高大的样子。《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
征 ( 徵 ) zhēng《國語辭典》
征 [ zhēng ]
動- 遠行。如:「長征」、「遠征」。《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 討伐。如:「征伐」、「征戍」、「南征北討」。《漢書·卷七·武帝紀》:「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征大宛。」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課徵。如:「征稅」、「橫征暴斂」。
- 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 賦稅。《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 姓。如宋代有征集。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名-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 姓。唐代有封演。
-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 限制。如:「故步自封」。
-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伦 ( 倫 ) lún
伦 [ lún ]
- 辈,类:无与~比。不~不类。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天~。~常。~理。
- 条理,次序:~次。~类(a.条理;b.同类)。
- 姓。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名-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不双(不雙)bù shuāng
无双,独一无二。 宋 范成大 《九日忆菊坡》诗:“菊坡长恨隔 横塘 ,城郭山林自不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