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韦应物〔唐代〕《伤逝(此后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旦 yī dàn
(1).一天之间。《战国策·燕策二》:“ 伯乐 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史记·晋世家》:“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此树尝中枯,逮 晋 永嘉 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安公子 一旦之间,两桩都得了,可不算得个意外的荣华、飞来的富贵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 俄国 的资产阶级,在 哈尔滨 盘据着 中东路 的要津,已经根深蒂固,如今一旦动摇,他们就起恐慌。”
(2).有朝一日。《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 何以自託於 赵 ?”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朱子语类》卷二七:“如人寻一箇物事不见,终岁勤动,一旦忽然撞着,遂至惊骇。”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漢語大詞典》
(2).有朝一日。《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 何以自託於 赵 ?”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朱子语类》卷二七:“如人寻一箇物事不见,终岁勤动,一旦忽然撞着,遂至惊骇。”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动-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 到、达。如:「入夜」、「入冬」。
-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动-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动-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闺门(閨門)guī mén
(1).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礼记·乐记》:“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淮南子·主术训》:“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溼,闺门重袭以避姦贼。”《周书·孝义传·秦族》:“﹝ 秦族 ﹞与弟 荣先 ,復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 清 刘大櫆 《阮君传》:“ 世忠 、 世恩 ,其操履亦闺门庸行之常,无异於人者,然求之世俗,何其难得而可敬也!”
(2).妇女所居之处。《北齐书·尉瑾传》:“ 瑾 外虽通显,内闕风训,闺门秽杂,为世所鄙。” 宋 苏轼 《策别安万民五》:“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於闺门,论战鬭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据你説是贵人之女、士人之妻,就该不出闺门。”
(3).借指妇女、妻子。《新五代史·汉高祖皇后李氏传》:“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於闺门!’”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二:“ 老杜 当兵戈骚屑之际,与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视之,岂能免闺门之念!” 清 钱谦益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何士晋授通议大夫制·前母加赠淑人》:“匪徒为泉壤之光,亦以著闺门之劝。”
(4).城上小门。《墨子·备城门》:“大城丈五为闺门。” 孙诒让 间诂:“依上文,则大城高三丈五尺,门之高当不下二三丈。此闺门乃别出小门,故止高丈五。”
(5).泛指城门。《左传·昭公元年》:“ 罕虎 、 公孙侨 、 公孙段 、 印段 、 游吉 、 駟带 私盟于闺门之外。” 杜预 注:“闺门, 郑 城门。”
(6).“金闺门”的省称。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各价齐两 许 ,闺门比三 陈 。” 宋 曾巩 《胡太傅挽词》之一:“讜言留简册,恭德载闺门。” ——《漢語大詞典》
(2).妇女所居之处。《北齐书·尉瑾传》:“ 瑾 外虽通显,内闕风训,闺门秽杂,为世所鄙。” 宋 苏轼 《策别安万民五》:“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於闺门,论战鬭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据你説是贵人之女、士人之妻,就该不出闺门。”
(3).借指妇女、妻子。《新五代史·汉高祖皇后李氏传》:“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於闺门!’”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二:“ 老杜 当兵戈骚屑之际,与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视之,岂能免闺门之念!” 清 钱谦益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何士晋授通议大夫制·前母加赠淑人》:“匪徒为泉壤之光,亦以著闺门之劝。”
(4).城上小门。《墨子·备城门》:“大城丈五为闺门。” 孙诒让 间诂:“依上文,则大城高三丈五尺,门之高当不下二三丈。此闺门乃别出小门,故止高丈五。”
(5).泛指城门。《左传·昭公元年》:“ 罕虎 、 公孙侨 、 公孙段 、 印段 、 游吉 、 駟带 私盟于闺门之外。” 杜预 注:“闺门, 郑 城门。”
(6).“金闺门”的省称。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各价齐两 许 ,闺门比三 陈 。” 宋 曾巩 《胡太傅挽词》之一:“讜言留简册,恭德载闺门。” ——《漢語大詞典》
四屋 sì wū
屋的四方。指满屋。 晋 张协 《杂诗》:“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高卧六安,每思 扁鹊 之问;静然四屋,念絶修都之香。” 唐 李白 《长门怨》诗之二:“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 姓。
尘埃(塵埃)chén āi
(1).飞扬的灰土。《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鳶。”《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柔石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2).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
(3).指社会的底层。《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一个 梁夫人 ,能於尘埃中识拔 韩世忠 。” 清 钮琇 《记吴六奇将军事》:“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说,我们谁的心灵中没有封建的尘埃呢?”
(5).污染,蒙受污秽。 清 周亮工 《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漢語大詞典》
(2).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
(3).指社会的底层。《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一个 梁夫人 ,能於尘埃中识拔 韩世忠 。” 清 钮琇 《记吴六奇将军事》:“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说,我们谁的心灵中没有封建的尘埃呢?”
(5).污染,蒙受污秽。 清 周亮工 《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