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甲寅六月初,旌旗下湘矶。

罗泽南清代〕《和曾涤生侍郎会合诗

人生如荷露,聚散无常期。矧当争战后,死生不可知。

寇盗起粤管,蚩尤扬天旗。承平二百载,文武争恬嬉。

以此长驱入,天下喧鼓鼙。江汉吼鼋鼍,金陵窟狐狸。

谁敢撄其锋,卵翼我黔黎。天子诏令下,侍郎起南维。

水师驶凫鹢,陆师飞熊罴。旧交入帷幕,经济酬所知。

老筠与腐公,朝夕参军机。军旅我未学,末座聊追随。

忆昔癸丑夏,妖氛逼江西。老筠偕我出,往助岷公威。

贼闻胆已落,一战旋解围。筠车汉水回,我马吉水归。

共知才不逮,誓各隐衡嶷。待郎何慇勤,葑菲不我遗。

更得塔将军,拔之由偏裨。忠勇冠三军,士气随转移。

甲寅六月初,旌旗下湘矶。洞庭倒巨浪,大江燃灵犀。

岩岩半壁山,滔滔富池湄。长江沈铁锁,荆楚复藩篱。

射蛟浔阳江,王师欲东之。胡为江水沸,长鬣鼓鲸鲵。

封姨吐鬼火,坚城顿雄师。物论遂纷纷,尤吹腐公疵。

成败以论人,西施亦可媸。蕲黄何迢迢,锁钥者阿谁。

贼旌复西指,鄂渚填积尸。东道广与饶,浙闽路嵚巇。

贼又捣其虚,多方令我疲。侍郎曰否否,祸者福之基。

丈夫誓许国,艰险复何辞。旌节驻匡庐,楼船修彭蠡。

塔公拟西征,我兵靖东陲。堂堂数路出,不自惜奔驰。

调度虽有方,未免伤睽违。老筠知其故,翻然出书帏。

欲纡侍郎忧,用慰腐公思。我方战信水,不得晤须眉。

斯人既未死,世事尚可为。嗟哉贼势猖,六年已于兹。

长江几千里,嗷嗷鸿雁飞。吴人或越奔,南人复北栖。

父子不相见,妻孥长别离。何时清寰宇,大旱慰云霓。

普天儿女子,共作会合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甲寅六月旌旗

甲寅
宋书历志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侯清台课在下第 砚冈笔志本朝状元多同岁比于星历必有可推者但士术无能晓之尔前徐奭梁固皆生于乙酉王曾张师德皆生于戊寅吕溱杨寘皆生于甲寅贾黯郑獬皆生于壬戌彭汝砺许安世皆生于辛巳陈尧咨王整皆生于庚午
又宋书符瑞志青龙三年柳谷之元川溢漏石形改易状似灵龟广一丈七尺一寸围五丈八寸立于川西有石马十二其一仙人骑之其一骑靽其五有形而不善成其五成形又有一牛八卦列宿彗星之象有玉匣开盖于前有玉玦二玉璜一又有麒麟凤凰白虎马牛于中布列有文字曰上上三天王述大金讨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中正大吉关寿此马甲寅述水凡三十五字石色苍而物形及字并白石书之皆隆起魏明帝恶其文有讨曹凿去为计以苍石塞之宿昔而白石满焉当时称为祥瑞  ——《骈字类编》
六月 liù yuè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旌旗(旌旂)jīng qí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湘 xiāng《國語辭典》

湘 [ xiāng ]

  1. 参见「湘江 」条。
  2. 大陆地区湖南省的简称。
  1. 烹煮。《诗经·召南·采苹》:「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宋·苏轼〈元修菜〉诗:「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矶 ( 磯 ) jī
矶 [ jī ]
  1.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采石~。
  2. 水冲激岩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