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筠知其故,翻然出书帏。
人生如荷露,聚散无常期。矧当争战后,死生不可知。
寇盗起粤管,蚩尤扬天旗。承平二百载,文武争恬嬉。
以此长驱入,天下喧鼓鼙。江汉吼鼋鼍,金陵窟狐狸。
谁敢撄其锋,卵翼我黔黎。天子诏令下,侍郎起南维。
水师驶凫鹢,陆师飞熊罴。旧交入帷幕,经济酬所知。
老筠与腐公,朝夕参军机。军旅我未学,末座聊追随。
忆昔癸丑夏,妖氛逼江西。老筠偕我出,往助岷公威。
贼闻胆已落,一战旋解围。筠车汉水回,我马吉水归。
共知才不逮,誓各隐衡嶷。待郎何慇勤,葑菲不我遗。
更得塔将军,拔之由偏裨。忠勇冠三军,士气随转移。
甲寅六月初,旌旗下湘矶。洞庭倒巨浪,大江燃灵犀。
岩岩半壁山,滔滔富池湄。长江沈铁锁,荆楚复藩篱。
射蛟浔阳江,王师欲东之。胡为江水沸,长鬣鼓鲸鲵。
封姨吐鬼火,坚城顿雄师。物论遂纷纷,尤吹腐公疵。
成败以论人,西施亦可媸。蕲黄何迢迢,锁钥者阿谁。
贼旌复西指,鄂渚填积尸。东道广与饶,浙闽路嵚巇。
贼又捣其虚,多方令我疲。侍郎曰否否,祸者福之基。
丈夫誓许国,艰险复何辞。旌节驻匡庐,楼船修彭蠡。
塔公拟西征,我兵靖东陲。堂堂数路出,不自惜奔驰。
调度虽有方,未免伤睽违。老筠知其故,翻然出书帏。
欲纡侍郎忧,用慰腐公思。我方战信水,不得晤须眉。
斯人既未死,世事尚可为。嗟哉贼势猖,六年已于兹。
长江几千里,嗷嗷鸿雁飞。吴人或越奔,南人复北栖。
父子不相见,妻孥长别离。何时清寰宇,大旱慰云霓。
普天儿女子,共作会合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名-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 很、極。如:「老遠」、「老早」。
-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筠 yún/jūn《國語辭典》
筠 [ yún ]
名- 竹子外层的青皮。唐·刘禹锡〈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诗:「特达圭无玷,坚贞竹有筠。」宋·欧阳修〈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词:「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
- 竹子。如:「翠筠」、「松筠」。唐·韦应物〈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诗:「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
- 用竹子制成的。如:「筠筒」、「筠篮」。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故 gù《國語辭典》
故 [ gù ]
名- 原因、根由。如:「托故」、「无缘无故」、「不知何故」。《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意外的事情、事件。如:「变故」、「事故」、「家庭多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晋·杜预·注:「故,事也。」
- 好友、旧识。如:「沾亲带故」、「一见如故」。《隋书·卷七○·李密传》:「乃散家产,赒赡亲故。」
- 过去的事物。如:「温故知新」。《文选·班昭·东征赋》:「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 死亡。如:「病故」、「身故」、「已故」、「父母早故」。
- 原来的、以前的。如:「故乡」、「故国」、「故交」。《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 死去的。如:「故总统」。
- 本来、从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 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物,应对玄言。」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蝇。」
- 仍旧、依然。《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因此、所以。《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翻然 fān rán
(1).迅速转变貌。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隋书·炀帝纪下》:“若有识存亡之分,悟安危之机,翻然北首,自求多福。” 清 恽敬 《读孟子二》:“故 孟子 就其心之所达,可以导之於圣贤者而示之,使之心明意豁,翻然有以自悔。”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顾今者翻然思变,歷岁已多,青年之所思惟,大都归罪恶於古之文物。”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员对于在工作中犯过错误的人们,除了不可救药者外,不是采取排斥态度,而是采取规劝态度,使之翻然改进,弃旧图新。”
(2).倒反,反而。《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 唐 杜甫 《诸将》诗之二:“岂谓尽烦 回紇 马,翻然远救 朔方 兵。” 明 徐中行 《暮发滁阳》诗:“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
(3).高飞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须臾,化为大乌,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翻然凌霄,背俗弃世。” 明 李东阳 《三寿图歌》:“化为老人长骨颅,翻然凌空一鹤孤。” ——《漢語大詞典》
(2).倒反,反而。《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 唐 杜甫 《诸将》诗之二:“岂谓尽烦 回紇 马,翻然远救 朔方 兵。” 明 徐中行 《暮发滁阳》诗:“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
(3).高飞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须臾,化为大乌,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翻然凌霄,背俗弃世。” 明 李东阳 《三寿图歌》:“化为老人长骨颅,翻然凌空一鹤孤。”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书帏(書幃)shū wéi
犹书斋。 唐 杜甫 《雨》之二:“高轩当 灧澦 ,润色静书幃。” 明 高启 《晚陪张水部过西桥隔城望见诸山》诗:“望山还恐山相笑,坐守书幃不出城。” 明 朱有炖 《风月牡丹仙》第三折:“冷森森风透到书幃。”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自昔文人称孝子,果然名士悦倾城’……‘娥眉问难佐书幃’,皆为余庆得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