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书闻天子蒙报可,金石款刻垂后昆。

王洙宋代〕《重建岘山羊侯祠歌

襄阳南出大路奔,小山曰岘名特尊。
山形卑堕不峻极,屹若巨首临江濆。
大山半空不成霍,绝水阙左非其亹。
砠巅赑屭戴危石,箕踞曼衍罗芳荪。
汉流长骛滨其足,东望瀰迆皆平原。
槎头下瞰罟罶集,蔡洲近眺田园蕃。
何物兹山匪秀出,得使今古闻听喧。
自昔羊公好登览,山名直为贤者存。
鹿门望楚镇区境,凤林冠盖延山樊。
丹岩翠壁互幽胜,日月亏蔽烟岚屯。
公胡遗彼而乐此,谈者未始聊诊论。
吾谓圣达意超豁,高览便欲周乾坤。
孔登泰山小天下,阮升广武叹竖昏。
会稽探穴禹书出,之罘望海云涛翻。
此中风景亦虚远,极目见尽江山源。
东吴未定劳机策,置酒啸咏纾忧烦。
数顾润甫恤躬后,誓将百岁游清魂。
对公盛德与山永,正唯湛辈如公言。
今兹去公仅千载,凛然英气犹轩轩。
我来追古一长息,旧迹废毁成悲吞。
民豪占山童其木,嘉植不得容本根。
利取薪苏积稛絭,粥之陶瓬供烧燔。
羊公无庙忽不祀,但纵淫鬼歆牲蘩。
中庭有碑即堕泪,至今观者怀仁恩。
於民何诛不足问,非民忘德由官惛。
下教邑里复祠宇,叙诸祭典跻之元。
思仁爱树恭所茇,禁止樵伐修壖垣。
且欲王命得守固,謄言状事驰九阍。
书闻天子蒙报可,金石款刻垂后昆。
使民永念古遗受,勖尔风化常丕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书闻天子报可金石后昆

书闻(书闻)
史记仓公传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书闻上悲其意除肉刑法  ——《骈字类编》
天子 tiān z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帝尧 老,命 舜 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漢語大詞典》
蒙 mēng/méng/měng《國語辭典》

蒙 [ méng ]

  1. 覆盖、遮著。如:「蒙上一张纸。」
  2. 欺骗、瞒骗。如:「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3. 冒。《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汉书·卷四九·鼌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4. 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谢。」《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 遭受、遭遇。如:「蒙难」。《易经·明夷卦·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黄河决溢,千里蒙害。」
  1. 昏昧无知的心智。如:「启蒙」。《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一·举痛论》:「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2. 孩童。如:「童蒙」。
  3.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进退两难,不知所适之象。
  4. 蒙古的简称。如:「蒙藏」。
  5. 姓。如秦朝有蒙恬。
报可(報可)bào kě
批复照准。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已厉兵飭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断,速赐施行。”《金史·章宗纪三》:“尚书省奏减亲军武卫军额及太学 女直 、 汉 儿生员,罢小学官及外路教授。詔学校仍旧,武卫军额再议,餘报可。”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礼科给事中 吴国龙 疏请復设起居注,得旨报可。”  ——《漢語大詞典》
金石 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款 kuǎn《國語辭典》

款 [ kuǎn ]

  1. 錢財。如:「公款」、「存款」、「提款」、「貸款」、「贓款」、「身懷巨款」。
  2. 法令、條目。如:「條款」。《宋史·卷二六五·張齊賢傳》:「(齊賢)​命具款,乃召兩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
  3. 規格、樣式。參見「款式 」條。
  4. 書畫或信件上的題字。如:「上款」、「下款」、「落款」。
  5. 量詞:➊ ​ 計算文書分項的單位。如:「這條文分成三項四款。」➋ ​ 閩南方言計算物件的單位。相當於「種」、「件」。如:「兩三物件」。
  1. 招待。如:「款待」。《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當下治飯相款。」
  2. 叩、敲。如:「款門」、「款關」。南朝梁·范雲〈贈張徐州謖詩〉:「還聞稚子說,有客欸柴扉。」
  3. 慰留、休息。《新唐書·卷九二·王君廓傳》:「乃獨款詵。詐曰:『有急變,當白!』」宋·楊萬里〈夜宿王才臣齋中睡覺聞風雪大作〉詩:「終年纔小款,明日又言歸。」
  1. 徐緩的、慢慢的。如:「款步」。宋·梅堯臣〈送胥裴二子迴馬上作〉詩:「豈唯遊子倦,疲馬行亦款。」
  2. 誠懇的。《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南朝宋·裴駰·集解:「款,誠也。謁告之報誠也。」
刻 kè《國語辭典》

刻 [ kè ]

  1. 雕镂。如:「刻字」、「雕刻」、「刻舟求剑」。《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2. 牢记。如:「那段美好的回忆,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3. 伤害、剥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唐·杨倞·注:「刻,损减。」唐·柳宗元〈封建论〉:「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4. 限定。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1. 程度深的。如:「严刑刻法」。
  1. 古代记时的名称,一昼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钟为一刻。《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句下汉·郑玄·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2. 时候。亦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此时此刻」。《西游记·第九二回》:「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

刻 [ kē ]

  1. (一)​1.2.之又音。
垂 chuí《國語辭典》

垂 [ chuí ]

  1. 由上往下掉落。如:「垂泪」、「垂涎」、「垂缨」。
  2. 留传后世。如:「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1. 及、将要。如:「垂危」、「功败垂成」。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垂死病中惊坐起。」
  2. 晚辈受长辈关爱的敬语。如:「垂爱」、「垂询」、「垂念」。
  1. 边疆。《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史记·卷五·秦本 纪》:「在西戎,保西垂。」通「陲」。
  2. 旁边。《文选·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后昆(後昆)hòu kūn
亦作“ 后緄 ”。后嗣;子孙。《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追羡遗绩,纪述前勋,於是刊碑,以示后緄。” 宋 苏轼 《吊徐德占》诗:“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后昆。”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后昆。后代;后嗣。后,通“ 後 ”。 明 无名氏 《玉环记·延赏庆寿》:“止因无子,他日招壻,以续后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